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專家表示,青海湖在1975年~2000年的25年間,湖岸總體變化趨勢是陸地相對向湖水方向推進,湖岸形體整體萎縮。除此之外,水位下降、沙化、旱化、草原退化等已使青海湖百“病”纏身。如不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長此下去,青海湖不是變成沙湖就會變成死湖。 美麗的青海湖 百“病”纏身 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場所,青海湖早在1992年就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拉姆薩爾濕地保護公約中著名的濕地保護區和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流域總面積2.96萬平方公里的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維系著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生態安全。同時,青海湖孕育了豐富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被譽為天然的“高原生物基因庫”。 但是,這片哺育了眾多生命的美麗湖泊,其自身的生命力卻在不斷減弱。水位下降、湖面萎縮,沙化、旱化、草原退化已使青海湖百“病”纏身。 記者近日在青海湖采訪時看到,由于湖面萎縮,湖水下降,青海湖岸邊裸露的湖床隨處可見。在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青海湖下社水文站,一根用于水文觀測的標志桿孤零零地立在湖中裸露處。水文站站長楊維忠指著這根標志桿說:“這是2002年立在湖岸線的,如今湖岸線離它已有30多米的距離了。” 青海湖西北部的乃索麻村,住著一個叫羅桑的藏族老大媽,她說,她從小就住在湖邊,在湖邊長大,過去湖岸就在離家十來米的地方,但是現在湖岸卻離家越來越遠,都快看不到了。 據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李鳳霞介紹,青海湖在1975年~2000年的25年間,湖岸總體變化趨勢是陸地相對向湖水方向推進,湖岸形體整體萎縮,變化較大的湖岸為東岸沙島和海晏灣地帶、北岸沙柳河入湖一帶地區、西岸布哈河入湖地帶。經衛星遙感測量,西岸和北岸陸地相對推進距離分別達到1566.3米和3266.9米,年平均推進距離分別為62.6米和130.6米,湖區東岸沙體形似“鳥嘴”侵蝕東岸湖水,近100公里的水體被分離,只有很窄的河道連通湖區,且“鳥嘴”有繼續延伸趨勢。 除了湖面萎縮,有資料顯示,青海湖正在從單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為“一大數小”的湖泊群。青海省衛星遙感中心工程師徐維新說,早在20世紀60年代,青海湖北緣就分離出面積達48.9平方公里的尕海湖。后來又分離出沙島湖和海晏湖兩個新湖泊。根據最新的衛星照片顯示,在青海湖東北面,又有一個面積達96.7平方公里的湖泊近期已基本從青海湖分離出來。 昔日的青海湖,曾是西王母“千帳之國”草肥水豐的廣袤牧場。但現在青海湖周邊退化草地面積已達65.67萬公頃,占區域草地總面積的34.9%,并仍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沙化土地面積已達765平方公里,且每年以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生態惡化使青海湖原有的屏障效應日趨弱化。 據了解,青海湖周圍原有78條大小河流,是青海湖的補充水源,但現在多數河流已經枯竭,未枯竭的也水量銳減,注入湖中的總水量比50年前減少60%以上。青海湖水位目前正以每年8厘米至10厘米的速度下降。而水位下降也使青海湖變得越來越咸: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局的勘測表明,1962年青海湖含鹽量為12.49克/升,目前已達到16克/升。同時,由于青海湖水體含鹽量較高,且鈣、鎂、氯離子和碳酸根離子不平衡,平均PH值已由過去的9上升到9.2以上,有的水區高達9.5,堿度比海水還要高。青海湖水的鹽堿化對水生餌料生物和魚類的生存及繁衍造成嚴重威脅。破壞了青海湖魚鳥共生型生態環境,直接影響到青海湖一直引以自豪的鳥類數量。 專家診斷:人為活動、氣候暖干是“癥結”所在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的開墾活動,使湖畔5萬公頃的最好草場毀于一旦;上世紀80年代,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環青海湖一帶又有人開墾草原,廣種薄收。這種掠奪式經營使湖區生態遭到了空前的破壞。 專家認為,青海湖生態環境的惡化是不爭的事實,人為因素是造成青海湖地區草場退化以及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而青海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縮則主要是由于長期氣候暖干、造成湖面蒸發耗水量大于入湖補給水量造成的。 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局長李其江說,青海湖入湖補給量由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和湖面降水三部分組成;耗水量由湖面蒸發量、人為耗水和湖區潛水蒸發量三部分組成。經計算,青海湖湖水補給量1959年至2000年的多年平均值為36.9億立方米,而耗水量多年平均值為40.5億立方米,平均每年青海湖水量減少3.6億立方米。而據測算,上世紀80年代中期,青海湖年虧損水量中,人類耗用水僅占1/5,這說明人類活動對青海湖水位的影響是比較小的。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李鳳霞說,分析青海湖周圍各氣象站的觀測資料發現,隨著全球變暖,青海湖湖周也出現了氣溫升高、降水減少、蒸發量增加等氣候變化特征。據觀測,1975年至2000年,青海湖湖周氣溫增幅為每10年0.49℃,其數值明顯高于青海全省的平均增幅和全球每10年0.03℃~0.06℃的氣溫增幅。同時,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青海湖環湖地區降水量也開始出現顯著的減少趨勢,而進入90年代后蒸發量卻出現了顯著的增加趨勢。由于蒸發量增加、降水量減少,直接導致了青海湖水位下降。 因此,專家認為,氣候暖干化是直接導致湖水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草場退化的原因,而人類活動則加劇了這些變化。同時,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草場退化又反過來促進氣候朝暖干化方向發展。 美麗容顏 何日再現? 專家建議,如果不采取有效保護措施,長此下去,青海湖不是變成沙湖就會變成死湖。 為此,青海省政府從2001年起,啟動沙漠化土地綜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地恢復和治理工程等十大工程治理青海湖生態,治理范圍涉及到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4個縣、23個鄉。計劃在今后30年內在湖區投入50多億元,使湖區流域生態發生根本性改變,并建立起良性循環的湖區水體生態系統。 2003年8月1日,青海省十屆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草案)》開始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為一個自然保護區制定的法規,標志著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進入了法制保障新時期。 目前,青海湖環湖地區已開始退耕還林還草,40多萬畝耕地有望恢復草原本來面貌。 然而,生態環境破壞易,恢復難。青海湖治理工作將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現有的保護措施能否讓青海湖生存下去,重新回到昨日的美麗?人們仍然不無擔憂。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多名院士今年在對青海湖流域進行初步實地考察后提出,青海湖流域是一個大的、綜合性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圈”,青海湖治理對中國乃至全球生態變化意義重大。過去人們只注重對青海湖核心區進行治理而忽視了周邊大面積的治理,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流域是青海湖重要的來水補給地,周邊地區的污染、沙化等問題都會對湖區產生重要影響,所以治理僅僅盯著湖本身是遠遠不夠的。要徹底治理青海湖,必須將整個青海湖流域納入保護治理范圍。 |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