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廖曉義稱美式高消耗生活是環保一大威脅
2006-03-21
“現在幾乎誰都不能否認以汽車為標志的美國文化正在滲入和統治我們的生活。”廖曉義說,可是,并不是每個人都很清楚,美國是一個人口只有中國1/5、人均資源5倍于中國的國家,是一個靠各種手段來獲取世界有限資源的國家

    1月28日,中國農歷除夕。北京地球村(下稱“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曉義一早就帶著她17歲的女兒王勝寒來到數百年來皇家祭祖的地方――太廟。

    這不是一次游玩。這一天,廖曉義要讓已在家休學一年的女兒正式拜儒學大師邢啟林為師。

    作為母親和一個執著的環保人士,廖曉義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審視環境問題的價值根源;作為女兒,王勝寒也要尋找“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去發現人格與天道對于生命的意義。

    “我們在擁抱現代化的同時,把這種傳統變成一種新的生活時尚是完全可能的。”廖曉義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只有將它的文化資本、自然資源、國民健康與它的GDP看得同樣神圣的時候,這個國家才是有生命力的。

    環保讓我選擇了回國

    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期間,廖曉義作為中國7位民間環保人士代表之一參加了總統的圓桌會議。同年,廖曉義填了一張《志愿放棄綠卡登記表》,在理由一欄里寫的是:留在中國搞環保。

    “并不是我回國后才選擇了環保,而是環保讓我選擇了回國。”廖曉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上世紀90年代初,她出國前就已經開始做環保工作了,只不過,當時是作為一個環境保護的學者,從事環保事業,在中央電視臺做一個環保宣傳欄目的獨立制片人。

    出國后,廖曉義接觸了許多不同的民間組織,認為民間組織在教育大眾、監督執法、推動環保政策方面能發揮特別重要的作用。廖曉義覺得,中國太需要本土的、草根的、土生土長的環保組織了。

    但這樣的“草根”,生存下來十分不易。“在這10年中,我們經常遇到青黃不接的時候,沒有錢,很微薄的薪水都發不出來。”廖曉義說,在地球村發展的前六七年里都是那樣的,日子真正好起來也就是最近兩三年的事,開始有了穩定的項目,也有了去融資和運作項目的經驗。

    “最大的困難還是人吧。”廖曉義說,當然,要活下來是最大的困難,但這個問題又是和人相關的。愿意在這個組織工作的人很少。“這種‘清水衙門’的事,人們偶爾會愿意來,但來了之后,那點微薄的收入能做什么呢?”

    “生存的問題當然要考慮的。但那種環保的信念也是一種信心,如果完全沒有信念,那就死去吧。”廖曉義說。

    為了將生活環保和社區環保帶進農村,1999年地球村在延慶縣井莊鎮碓臼石村,租了2800畝山林作為環境教育基地。農戶實行垃圾分類,使用太陽能燈,種植無公害食品。城里人在親近自然的同時接受多種形式的環境教育,又給貧困的村民帶來了收入。這片有著山地、林地、濕地、荒野及山泉小溪和40多戶農戶的小山村,已發展成集農戶環保、綠色旅游和環境教育培訓為一體的生態區。

    2001年,北京市奧申委采納了地球村提出的綠色社區推廣策劃方案,使其成為綠色奧運行動計劃的內容之一。

    2004年夏季,地球村與眾多草根組織共同發起的“26℃空調節能行動”和與奧組委合作的“酒店空調節能“活動,以及在社區推動的”綠色照明“活動,讓適度能源消費的觀念走進大眾生活。去年11月,廖曉義又建議,“如果有可能,冬天把空調調到18℃”。

    由于在環保方面的突出貢獻,廖曉義先后獲得了有“諾貝爾環境獎”之稱的蘇菲環境大獎、澳大利亞“班克西亞國際獎”,并成為“2001年《中國婦女》時代人物”和2005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社會公益獎”的得主。

    民間環保組織的“冬天”

    “對于民間環保組織來說,目前還談不上春天。”廖曉義對記者說,“民間環保組織目前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

    一個例子是,在倡導“26℃空調節能行動”和“今天不開車”等環保節能行動時,她自然而然地也成為某些人不愿看到的人物,因為這些行動畢竟影響了他們的既得利益。

    在人才方面,地球村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我們面臨著多方面的競爭,一是企業界高薪聘請;二是國際民間環保組織,他們的薪水高。”廖曉義說,“我們除非有極大的凝聚力和逐漸改善的條件。形勢也逼著我們一定要改善我們的條件,一定要留住人才,一定要和國際組織競爭。我的原則是員工的收入保持在同等職業的中等水平。我個人的薪水也一直在2000多元,去年才調到3000多元。”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對我們來講,只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只看過程不問結果。不管結果是不是理想的,我們肯定是要埋著頭做,這是第一個基本前提。”廖曉義說,“第二個前提是,做我們能做的,而不是做我們想做的。我們想做的事多了,哪些事是我們能做的,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包括‘26℃’,都是我們能做的。”

    不過,廖曉義還是感覺到,民間環保組織的“春天”不遠了。

    去年1月18日,國家環保總局宣布停建金沙江奚洛渡水電站等13個省市的30個違法開工項目,并表示“鼓勵公眾參與環評”。這一天,廖曉義興奮異常。“這也給民間組織提出了新的要求。”她對記者說,民間組織如何能夠成為政府的專業伙伴,如何熟悉環評的過程,掌握環評的規則,切實的參與環評,這都有待于我們能力建設的提高。此外,民間組織還應該加強倡導可持續消費,讓公眾的環境意識和消費行為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相配合。

    “我覺得,眼下還是有很多事是我們所能做的。這里有一個大機會,就是和政府行為的結合。”廖曉義說,過去環保沒有和政績掛鉤,但當環境污染已經威脅到社會和諧和社會穩定的時候,政府部門也要求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政績了。“我們就可以用一種合作伙伴的方式,加入進去,得到政府的支持,共同推進某些環保工作的開展。”她透露,地球村已經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合作,從生態規劃介入,幫助政府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這種服務是有償的,也增強了民間環保組織的造血功能。

    讓節約成為時尚

    去年底,廖曉義當選為“CCTV2005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讓節約成為時尚,讓公益成為風尚。”

    “我覺得,節約與公益是支撐我們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生生不息的基石,也是支撐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她說,中國的人口密度這么大,人均資源這么少,如果不節約,大家都按美國那種生活方式消費,無疑是把自己的根基毀了。如果大家沒有公益的心,都是利己主義、人害人,在這個社會生活又有什么意義,這個社會發展又有什么意義?公益應當是民族良心的一種表達。

    “現在幾乎誰都不能否認以汽車為標志的美國文化正在滲入和統治我們的生活:私車、私房夢,美國式的空調病,廣告,美國式的娛樂和奢華消費……”廖曉義說,可是,并不是每個人都很清楚,美國是一個人口只有中國1/5、人均資源5倍于中國的國家,是一個靠各種手段來獲取世界有限資源的國家,是一個溫室氣體排放排名世界第一,而不愿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的國家。

    她認為,現在威脅中國未來文化和生態最大的危險除了低效率和高耗能的生產方式外,就是美國的高消耗生活方式。

    廖曉義認為,綠色生活是一種綠色時尚,其核心是適度消費,盡量縮小自己的生態腳印,減少環境代價。

    廖曉義從來不吃野生動物,不用野生動物制作的用品。有一次,藥店工作人員向她推薦含麝香的一種藥,據說很有效。但是,考慮到環保,她選擇了一種不含麝香作用稍差的藥。

    “另一種生活是可能的!”廖曉義說。

(第一財經日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