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是與森林、海洋并列的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要認識到濕地不僅僅是水,還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物種資源,一定要從生態系統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研究保護和開發。”不少濕地專家發出了這樣的呼吁。
濕地是地球的“蓄水池”,降雨量大時,能夠有效實現對雨水的存儲、緩沖,干旱時又能將所存儲的水逐步釋放,起到蓄洪抗旱的作用。
中國第一個紅樹林博士、濕地問題專家范航清強調,濕地作為“蓄水池”不僅僅有物理上的意義,更是有著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物種基因庫”。
范航清介紹說,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使它具備了更多的功能,比如濕地中的許多植物能夠在其組織中富集金屬和某些有害物質,很多植物還能參與解毒過程,對污染物質進行吸收、代謝、分解、積累,從而起到了降解環境污染的作用。
濕地還能給人們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中科院院士、著名紅樹林濕地保護專家林鵬教授給記者舉例說,一些沿海地區為了得到更多的經濟效益而鏟掉了海邊的紅樹林,轉而進行圍墾造田,結果沒想到農民的收入反而下降了。
林鵬解釋說:“紅樹林中有許多海產品,原先海邊的居民可以到紅樹林里捕魚撈蝦,然后拿到市場上賣。一些地方失去紅樹林后,圍海造田獲得的田地產量非常有限,不少居民抱怨,現在甚至連油鹽錢都沒有了!”
專家呼吁,要做好濕地保護工作,一是要加快濕地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制訂科學、完善的濕地保護規劃;二要大力開展濕地科普教育,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尤其要重視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保護好城市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