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進行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皮影戲田野調查
“西南組的張軍博士回來都有點不好意思,他在四川、云南一個月的調查里面幾乎沒有見到一場自然演出,甚至找不到可以采訪的人,”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說,“當然這不是他的原因,而恰恰是皮影戲在四川云南的真實的存在現狀。這次調查進一步地提醒我們,我國的皮影戲正在急速消亡。”
2005年7月至8月,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組織的《我國皮影戲的歷史與現狀》大型田野調查在全國十個省市全面展開。這是我國文化史和學術史上規模最大的關于皮影戲的田野調查。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資料準備以及田野調查培訓,中山大學戲曲、民俗方向的教師、博士后以及十幾位博士生、碩士生,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多名志愿者一道,從七月初到八月末,歷時近兩個月,考察了陜西、河南、河北、北京、山東、遼寧、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十個省市的68個縣,采訪藝人351名,搜集劇本586種、光碟265張,拍攝照片3.5萬余張、錄像帶73盒。
作為一種戲劇的田野調查
“和以往的調查不太一樣,我們這次主要是把皮影戲當做一個戲劇品種來作為這一次田野調查的出發點,需要從各個角度來進行調查研究。”康保成教授說。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戲也許是最得中國文化虛實意韻之美的民間藝術。以往的皮影戲研究多從工藝美術的視角研究影偶,而根據對演出現場的考察,演出人員和聽眾更注重于唱戲、聽戲,而非“看”戲。因而,本次田野調查的最大特點在于注重考察皮影戲在戲劇學、民俗學方面的價值,對唱腔、流派、劇本、影人、皮影圖譜、制皮技術、操縱技術、戲班藝人生存現狀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考察。
《我國皮影戲的歷史與現狀》是教育部的一個重大項目,本次田野調查為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調查主要通過走訪皮影戲班和藝人,了解皮影戲的傳承和藝人的生活狀況、從藝生涯,并在實地觀摩皮影戲的自然演出中,了解皮影戲的生存環境和面臨困境,此外,調查隊員還特地在各地搜集皮影劇本、影偶、道具等,為籌建中的中國影戲資料庫做準備。為了真實而客觀地保存21世紀初我國皮影戲的存活面貌,調查隊員采用筆錄、錄音、錄像、拍照等多種技術手段,從而使之能對目前我國皮影戲現狀有了總體而又直觀的把握。
在此次調查活動中,河北唐山、陜西關中等地是重點地區,這些地方不僅有較為豐富的歷史資源,至今也仍有較為發達的皮影戲自然演出,對這些地方進行拉網式考察,對皮影戲生存和發展的學術研究、客觀保護以及前景規劃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山東棗莊、遼寧蓋州、湖南平江等次重點區,調查隊員還發現了不少尚處于自然形態的皮影演出,這些仍然保留著原生態的皮影藝術形式進行實錄型調查,填補了我國目前皮影戲學術研究的空白。
殘酷的生存現狀
本次調查的山東/河北邯鄲組長、朱鋼博士告訴記者,“我們到邯鄲,給幾級文化局(文化館、群藝館)等部門打電話,發現他們對當地皮影戲的了解還沒有我們多。”這也是許多隊員在調查中的共同感受:除了唐山、華縣等地之外,大多數地方的文化部門并不清楚皮影戲的演出情況,甚至不知道當地還有皮影戲的存在,可見其生存狀況如何。
自從在“文革”中大受打擊之后,皮影戲就再也未能有大的發展,尤其是經濟改革開放之后,各種現代的娛樂方式迅速涌現,人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觀念不斷改變,皮影戲的觀眾市場從城市退居農村、在農村又大面積地萎縮,以至于如今基本只零星地存在于農村當中,而且年輕觀眾大量流失。隨著老一代藝人的漸漸退出以至故去,年輕觀眾更容易接受現代化的娛樂方式,皮影戲的最后一塊陣地也面臨著失守的極大可能。事實上,隨著我國農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與傳統農業相適應的中國民間文化都面臨著巨大的沖擊,皮影戲自然也不例外。客觀社會環境之外,皮影自身存在的表現形式較為單一、現場表演效果不佳等問題,也是直接促使皮影戲迅速走向沒落的另一個原因。
朱鋼博士告訴記者,傳統皮影藝人是很少讓人到幕后看他的演出,怕別人把自己的手藝學過去。而且,皮影戲對操作的要求相當高,十個手指必須經過長期訓練才能達到熟練控制皮影,而年輕一代中愿意從事這種又要吃苦報酬又不多的行當的人顯然不多。在陜西,作為我國皮影戲的發祥地,盡管不少人對皮影戲就像唱秦腔一樣熱衷,每逢紅白喜事也會請來皮影戲班演上一回,但一向講求心傳口授的皮影戲,操耍和演唱都要靠長期勤學苦練才能有所成就,客觀上來說是投入周期長而見效慢的,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大大減弱,現在,能從事這一行的人越來越少。
不過,也有皮影藝人在對傳統的表演模式做出大膽探索。在山東棗莊的山亭區,藝人陳守科的皮影架子為了適應流動演出,開始使用便攜式鋼管支架、厚呢絨幕障、大功率燈具,甚至使用頭盔式的擴音設備,可以讓更多的觀眾在現場看演出,這些顯示出藝人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方面所做的努力。即便如此,由于演出場次有限,皮影藝人的收入難以保證,越來越多的老藝人都只是把皮影當做一個消遣,有則演無則閑,根本不會讓下一代來子承父業。
無奈中的保護和研究
毋庸諱言,皮影戲在全國范圍內都呈現出急劇萎縮的態勢,但在少數地區卻仍然非常紅火,甚至成為當地的重要文化旅游資源——像河北唐山,平時的演出非常多,還準備籌辦一個大型的國際皮影節。客觀上來說,這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模式,對皮影戲的保護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但僅限個別地區的現象并不能改變皮影戲式微的現實。
康保成教授表示,保護皮影戲困難主要是缺乏保護意識、缺乏資金以及法制不健全等,他呼吁盡快制定對包括皮影在內的有一定歷史的諸多民間藝術珍品的相關保護法規,對一些打著文化學術交流的名義進行一些破壞民間藝術原生態的毀滅性行為加以禁止,同時也要防止皮影戲文物外流。在陜西,清代以來的一些皮影作品,從造型、雕刻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高峰,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和民眾對包括皮影在內的民間藝術的藝術價值有所認識,但保護意識還是比較薄弱,大量的清代和民國的皮影珍品開始流失國外。經濟利益的驅動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我國目前尚未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來進行規范和約束。目前,遼寧省一些地區的各級文化部門將皮影戲列入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中,這或許是一個好的訊號。
“退一步講,即使無法挽回皮影戲衰亡的命運,我們仍然要本著強烈的責任感,盡力保護我們民族的藝術瑰寶,尤其避免它們流失到國外,再出現類似‘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的尷尬境地”。康保成教授說。
皮影戲是瀕臨滅絕的戲劇品種——專訪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
皮影戲正在急速消亡
南方都市報:調查完之后,你認為現在皮影戲的客觀情況如何?
康保成:皮影戲在中國正在急速消亡。我們在山東和魏力群先生聯系了,他十幾年前拜訪過的一位老先生還在做皮影戲,他現在去世了,后人也沒有一個學的。山東的皮影戲曾經很興旺,但現在自然演出非常少了。在河南,大部分的民間皮影戲已經不存在了。在四川、云南,我們去調查的博士在整個西南地區幾乎見不到一場自然演出,基本找不到可以采訪的人,也許是我們的調查還不夠深入,會有所遺漏,但我相信確實也是客觀的現狀。
皮影戲歷史可上溯至唐朝
南方都市報:通過這次田野調查,主要還是想通過調查來達到保護的目的?
康保成:可以說皮影戲是瀕臨滅絕的戲劇品種,我們自然要想方設法去保護,像瀕危的樹木一樣,像瀕危的大熊貓金絲猴一樣。皮影戲是曾經繁榮的一個戲劇品種,是人類的文化品種,是一項戲劇綜合性的藝術,包括選批批、制皮、雕塑、美術、音樂唱腔、文學劇本、民俗等等,綜合了各種形態。你說我們要不要去調查、去保護呢?
有明確的記載顯示,我國的皮影戲出現在北宋,而按照我個人的研究,甚至上溯到中唐時期。它的歷史這么悠久,傳播的范圍也非常廣,新疆有,黑龍江有,臺灣有,云南也有,時間、地域的跨度這么大,我們有責任盡可能地保存它們在21世紀初存在的實況。無論是作為學術研究也好,作為博物館收藏也好,我想都有積極意義。但現在的情況確實讓我感到擔憂,老藝人們基本都不做,很快就會沒有了,整個嶺南地區,只剩下廣東陸豐還有一個皮影戲團了。
南方都市報:皮影戲有那么多年歷史,有沒有像其他戲劇品種一樣有一些經典的演出劇目?
康保成:經常演出的劇目各地情況都不太一樣。像遼寧,常演的劇目有《楊海棠征西》,楊家將一般演到穆桂英的兒子就沒有了,他們不是,他們演到了第八代。山東是《哪咤鬧海》、《東游記》、《八仙過海》。各地的經典都不太一樣,就像用皮也都有區別,有用驢皮的、牛皮的,還有用紙和塑料,當然以牛皮居多。
最好的辦法是兩條腿走路
南方都市報:現在城市化的速度這么快,皮影戲可能更多地只能生存于農村的文化氛圍當中,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在農村的接受程度也會大受挑戰?
康保成:我舉一個例子。在湖南平江,據我們調查,一個團一年有300場演出,藝人一年可以掙到七八千元,在一個國家級的貧困縣,這是一個很可觀的數目。我去問究竟是什么原因,一位老鄉告訴我:“因為我們這里都迷信”。這是一句大實話。我想在湖南平江還能有這么多皮影戲的自然演出,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當地確實存在有迷信的氛圍,一是藝人可以從中得到實惠,也就是說可以從中謀生,后一個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南方都市報:據我的了解,因為演出不是很景氣,有人認為是皮影戲的表現形式不太為現代的觀眾所認可,所以有些地方想改革,讓皮影戲在現代生活里還能長久地生存下去,但這樣一來,又好像不太像傳統的皮影戲了。你的意見如何?
康保成:我同意改,但不能改到根本的東西。其實就名稱來說,我認為皮影戲最正規的叫法應該是“影戲”。江玉祥先生在《中國影戲史》中,說到了皮影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光顯影”。
我一直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兩條腿走路”。在一些條件好的地方,保留一個原汁原味的團,原來怎么演就怎么演,不要做任何改革,還像傳統的那樣,就通過讓老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國家投入資金來保護大熊貓金絲猴,我想有條件的話由當地政府來扶持也是可以考慮的。另外一條“腿”,就是像你所說的要改,怎么可以吸引觀眾就怎么改,可以用聲光電的技術,任何符合市場的行為都是可以的。比如前些年有人也開始用動畫和皮影藝術相結合,但市場未打開。我想這兩條腿走路可能更可行一些,全部由政府來投入來支持,那是不可能的。
鏈接
皮影戲的歷史皮影戲,發源于我國西漢時期的陜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爾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后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我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從影人造型制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過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后,又因社會動蕩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后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并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皮影戲的特點演出皮影戲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為獸皮或紙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藝。如今,國外不少工藝美術愛好者把皮影作為壁飾的櫥窗裝飾的欣賞品。河北灤縣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較為著名。皮影戲的內容,多為傳統的歷史戲、神話劇等。雖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風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練,裝飾紋樣夸張,具有藝術韻味,卻是共同的。
關于皮影的傳統雕刻技法和過程,藝人們歸納為順口溜說:“先刻頭帽后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須一身全,最后整裝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個制作就算完”。此外,皮影人制品,不只是可以用于演出,還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墻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因為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韻味濃厚。
皮影戲還有一個藝術特點,那就是它的人物、景物造型與制作,屬于中國的民間藝術的范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里也是獨樹一幟,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采取了抽象與寫實想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作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臉譜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夸張而幽默、細膩而浪漫。
皮影,不僅具有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尤其近年來,皮影成為收藏市場的一個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