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珠江水質到底如何?記者曾經請教多位環保專家,他們這樣評價:在全國七大水系中,按優劣排行,珠江水系的水質可排在前列。廣州河段從去年起已基本消除黑臭,全年水質基本達到V類水標準,豐水期達到IV類水標準,重金屬污染遠遠低于標準限值,大腸桿菌項目已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相信今年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好轉。
不過,在珠江兩岸踏訪,我們發現有些話題還是相當沉重。比如說,“污水管易鋪,但偷排現象難治!”保護和鞏固得來不易的治污成果殊不易,治污部門還經常要跟一些寧愿受罰也不改過的偷排污者“掰手腕”。
以廣州為例,雖然沿江的一些污染企業已陸續搬遷,但隨后進駐的一批批房地產項目不乏圖一己之私偷排污水的,有的竟私自堵塞市政部門已經建好的截污管道。類似的事雖不多,但影響很壞。
“監管部門與偷排者的關系,就像警察與小偷。”廣州市政管理部門呼吁各界聯動,制止破壞珠江生態的各種偷排放。
此外,處在下游的廣州,水質的好壞與上游也息息相關,整個珠江跨區域的治理仍任重道遠。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加快,珠江上下游地區同樣面臨著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上游地區由于地面缺少植被覆蓋,地表水無法涵養,“石漠化”、水污染日益加劇。一遇降雨即泥沙俱下,一瀉千里,嚴重威脅著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近兩年旱情和咸潮的加劇,已使珠三角部分城市出現了“身在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
為解決這一難題,廣東已決定在本世紀頭10年內投400億元治理珠江。但是,上游如果保護不好,下游治污效果肯定要打折扣。河水終日流動,面對污染,整個流域的各省市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從流域的整體發展來看,珠江水環境的安全既是下游經濟發達地區繼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上中游地區經濟起飛不可缺少的基礎條件。如何對整個流域的產業布局和結構進行調整,達到上下游共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共同治理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環保合作的啟動,廣東、江西、廣西、湖南、貴州、云南等省區已著手聯合編制《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我們期待著早日看到沿江省區的治污工作能統成共進退的“一盤好棋”。畢竟,珠江是我們共同的母親河,誰也不能繼續在“母親”的身上抹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