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4日,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古城墻再次坍塌
平遙古城墻——這個已有600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接連三次坍塌。
這一事實不禁引發人們的深深擔憂:這600年的古城墻未來是否會在我們面前一段段地塌落,最終從我們的眼中消失。
不斷坍塌的古城墻
2004年、2005年、2006年,這三年成了平遙古城墻的“坍塌年”。
2004年10月17日,一段長17米、厚3米、高10米的外城墻突然垮塌,上千塊有百年歷史的青色城磚紛紛落地,一時間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時隔不到一年,2005年9月22日,兩段城墻內側的裸露夯土連同女兒墻發生大面積脫落。
再隔不到半年,2006年3月5日早晨,一段城墻內側的裸露夯土層發生脫落。
記者在3月5日事發當日下午趕到古城墻下,只見黃土、城磚從10米多高的頂部滑落到地面,坍塌部分的土色顯得要比周圍“鮮亮”得多。一堆拆落的厚重城磚被擺放在一邊,七八個施工人員手拿鐵鍬、鐵鎬在古城墻上不停地揮動。墻土不斷落下,被一輛破舊的三輪汽車一次次拉走,坍塌城墻被蕩起的塵土籠罩著。
記者了解到,今年元宵節,平遙城墻管理處就已發現城墻的西墻北段內側上部女兒墻與墻頂散水間出現了長5米、寬1.5厘米的裂縫。鑒于當時尚未解凍,不能采取更有效的搶險措施,管理處當時只是組織工程人員在裂縫周邊圍設了黃土,防止雪水滲入。3月5日早晨,城墻正是從那塊裂縫處坍塌的。
2005年9月22日,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古城墻再次坍塌
古城墻保護備受關注
平遙古城墻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平遙舊城基礎上擴建改造而成的磚石城墻,一直以保護完整而著稱。明清兩代500多年間,歷經26次修葺、增補,形成現存的形制與規模。1997年,平遙古城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和山西省先后投入625萬元用于古城墻等的修繕保護,其中古城墻本體修繕費用170萬元。地方政府累計投入573萬元用于古城墻局部修復加固及周邊散水修繕保護。1993年,平遙縣政府對古城南門甕城進行了修復和加固。
2004年10月17日,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古城墻坍塌
2004年10月,城墻發生坍塌。2005年“五一”前,坍塌部位得到了修繕。
然而,6000米的城墻并非只有一處險情,除了2004年坍塌的部分外,還有許多地方有裂縫和窟窿。記者曾看到有的裂縫比一個拳頭還寬,從城墻底部一直裂到頂部,有10米多長;有的外墻上被鑿了洞,窟窿大得能裝下一個成年人,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2005年8月,有關方面將勘測報告上報國家文物局,共勘測出安全隱患52處,其中主要險情點26處。安全隱患主要集中在古城墻的馬面、外墻、甕城和角臺上。專家們提出對安全隱患懸掛危險警告標志牌、設置監測點等建議,對其中26處大隱患提出了臨時支頂、設置圍擋、封閉入口、限制游客數量等應急保護措施。
此前的2005年7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專程視察平遙古城墻,當即決定國家文物局給予100萬元資金支持城墻保護。平遙古城墻第三次發生坍塌后,單霽翔在第一時間就獲悉了這個消息,立刻組織一個由國家文物局委派的、包括建筑結構專家和土遺址保護專家組成的工作組前往平遙。
應該說,這些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對平遙古城墻的保護,還是比較關注的,也已經做了不少工作。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