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是誰?
歷史
APP的起家可以追溯到1984年,當時由Wijaya(維佳佳)家族控制的印度尼西亞金光集團在蘇門答臘島廖內省開創了Indah Kia紙業公司。
10年后,也就是1994年,金光集團建立了APP以鞏固其在漿紙業的資產,這其中就包括Indah Kia紙業公司。1995年APP在新加坡組建公司,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它已經成為亞洲除日本以外最大的紙類產品生產者。
1 從1995年4月在美國存托憑證首次公開發行,并在1997年和1999年連續發行其股票以來,APP已經籌集了10億美元的資產。除此以外,APP還經常發行債券和企業聯合貸款,成為許多投資銀行追逐的對象。同時,分析家Salomon smith Barney和 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對這些投資給予了非常樂觀的評價和推薦。2 雖然金光集團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損失掉了自己的家族銀行,但APP仍然保留了強勁實力。事實上,由于印度尼西亞能夠保障持續的廉價熱帶木材供給和公司擁有足夠的延期交稅特權(其附屬公司Indah Kiat在上世紀90年代沒有繳納任何稅款,到2001年欠稅累計達3.58億美元)3 ,使得APP很快成為世界上紙漿和紙張成本最低的生產者。4 它在印度尼西亞大肆擴張,并于1996年打入中國。到1999年年末,APP在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已經建立了數十個工廠,其產品也已經銷往60多個國家。
負債大戶
90年代,APP似乎是亞洲最成功的紙漿和紙張公司。但是好景不長,公司逐漸出現虧損;高額的經營成本,重大的賬目錯誤以及無法償還的巨額債務使得公司的股票價格持續下降。從2000年8月到2001年2月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存托憑證已經從每股5.02 美元降到0.17美元。6 APP已經走向破產的邊緣。
2001年3月,面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摘牌僅兩個月后,APP就開始停止償還其債務(全球達139億美元),成為世界新興市場上最大的債務人。7 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亞的67億美元債務和中國的72億美元債務。除此以外,APP在全世界還有著包括銀行、出口貸款機構、養老基金以及個人債券等成百上千的債權人。半年后,2001年10月25日,APP在紐約證券交易所被摘牌。目前正在店頭市場8 以“APUUY”這一商標進行交易,在本報告撰寫時,其每股股票的價格徘徊在0.04美元。APP的股票目前很不值錢,甚至最大的公眾股東所掌握的股票也不過1000美元左右。9
如此一來,許多債權人自然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巨額資金在APP不斷虧損中蝕虧殆盡。如日本Kanematsu公司,已經將其債務一筆勾銷10 ,而更多的公司還是在據理力爭,以討回自己的利益。美國的兩個保值基金,Gramercy Advisors 和Oaktree資本管理公司已經采取了法律手段,試圖查封APP在印度尼西亞的資產。11 近來,美國進出口銀行也和其他一些基金管理者一起對APP12 采取了法律行動,對其在未償付債務之前就計劃在中國擴張業務的行為提起控訴。13 在美國的諸多訴訟中,APP被起訴的理由還包括:錯誤或虛假的財務報告,以及集團不能公開互惠外匯信貸合同等。與此同時,新加坡警方還對APP開展了一項細致徹底的犯罪調查,結果卻至今未能公開。14
在國際社會一片討伐聲中,APP印度尼西亞的附屬PT Lontar紙業公司居然對APP的債權人提起訴訟,最終,紐約最高法庭向PT Lontar紙業公司發放了限制令。Oaktree Capital的副總律師 Melissa Obegi說:“我們必須阻止APP試圖通過印度尼西亞法庭逃避共同責任的意圖和行為,APP偽善外表下的種種不良行為絕不會對印尼吸引其他必要的投資起到任何幫助。” 15 2004年9月,兩個印度尼西亞地方法院分別裁定APP的附屬公司Indah Kia和Lontar Papyrus1994年和1995年發行的總共10億多美元的債券無效,這一行動可能在短期內保護了APP,但是從長期來看,這大大阻礙了未來印度尼西亞全面的外資投入。
然而爭論再次爆發。2004年9月20號Gramercy Advisors 和Oaktree資本管理公司在佛羅里達奧蘭多舉辦的學校、家庭和辦公事用品協會的貿易展會上撤銷了APP的展臺。因為法律技術性問題,APP很難再重新恢復其展示,Gramercy Advisors 和Oaktree資本管理公司的這一行動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債權人對APP的怨恨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