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一個行業雜志做記者,經常采訪一些政府部門召開的行業會議。參加會議的人通常會領到大摞大摞的材料。除會議文件外,還有“交流材料”,少到幾十頁,多到幾百頁,參會人員人手一份,剩下的就束之高閣。面對這樣的“會議成本”頗有必要反思一下政府人員的“節約意識”了。一項統計材料表明:中國年造紙消耗木材1000萬立方米,進口木漿130多萬噸,進口紙張400萬噸。紙張的大量消費不僅造成森林毀壞,而且因生產紙漿排污水,使江河湖泊受到嚴重污染,造紙業所造成的污染占中國整個水污染的30%以上。前不久看到一份材料稱,中國公務員的用電量是百姓平均值的19倍。上海一家會展中心的保潔員說,“5000人開一天會,我們大概回收1600個左右的飲料瓶,其中900個左右里面仍有水。”這樣的數字正在拷問著節約型社會的品質與走向。
構建節約型社會,政府工作人員必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一些“細節”做起,認真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勺水漸積成滄海。這筆“生態賬”我們不能不算,政府官員更不能熟視無睹。一方面,我們的政府提倡“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另一方面,浪費的行為已經成為無意識的習慣,水龍頭嘩嘩流懶得去擰緊,大白天電燈開著熟視無睹,室內空無一人,空調卻照開不誤……政府應該做節約型社會的表率,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提倡”層面吧。誰也不愿意看到,我們的政府是“提倡的巨人,執行的矮子”。
面對日趨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政府每個部門都必須從意識到措施,為真正建設“節約型社會”做一些努力。比方說,可以將會議中心提供的瓶裝飲料 “小包裝”化,讓與會者都能將水喝完,沒有水可剩;同時,文件用紙也可采用再生紙,機關辦公用紙更要“雙面”使用——即用完了正面再用反面。
這些都是提倡節約的細節,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凡事只有從細節作起,才能談得上質的突破。政府部門不能總是以宏觀決策者的姿態提倡節約社會的建設,而應身體力行做節約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