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買不到油,廣東“油荒”搞得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嚴重影響社會、生產秩序,隨著中石化、中石油兩巨頭“逼宮”——人為制造油荒,逼國家發改委提高油品價格——之說在媒體出現,人們自然把矛頭指向這兩家壟斷巨頭,17日的媒體評論紛紛把飛鏢擲向這兩家公司。
項莊舞劍,我們受傷。如果此說確切,那么作為大型國企,為了經濟利益,罔顧社會責任,用如此手段故意擾亂社會秩序,是可恥的、不能原諒的。可以相象,在政府的努力下,價格杠桿的作用下,兩大巨頭也要低頭,“油荒事件”會得到解決——廣東媒體稱18日起廣州全面恢復供油。
“油荒”或許是國內兩大石油巨頭的“逼宮”,或許是純市場的反應,問題最后也因為政府干預得到解決,但“油荒”所暴露出的深層問題——我國石油儲備危機、能源安全卻不能不令人憂心忡忡。
作為華南重鎮,整個廣東省,說沒油就馬上沒油,一點儲備都沒有,政府只能眼睜睜看著社會生活、生產飽受“油荒”之苦,廣東經濟受到重創,竟拿不出一點辦法,這樣的石油儲備狀況怎么不令人害怕呢?要是社會發生更大的、不可抗拒的事件,那后果可真不堪設想。
對石油進口國而言,石油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也是有效的緩沖劑。有了儲備便可以給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特別是能源消費方式爭取時間;儲備可以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使人為的供應沖擊不至于發生或頻繁發生,在石油生產出口國集團歐佩克交替舞動“減產保價”和“增產抑價”的大旗時,戰略儲備能夠使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不至于受到各種動機為出發點的人為石油供應沖擊的影響。
而中國,由于沒有被國際石油市場所認知的戰略石油儲備,巨大的石油需求與低自給率的反差,使到我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變成了國際石油交易商炒作的本錢。受制于人的結果是,中國為滿足日常所需石油的進口價格提高,采用進口石油作為儲備油的成本也水漲船高。我國在石油產品貿易上既付出高成本,喪失機會,也對國家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
在這方面,鄰國日本是一個樣本。日本是一個能源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同時又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因此,日本制定法律,規定日本所有從事石油或石油制品進口以及從事石油提煉、批發的企業必須儲備可滿足90天需求的石油或石油制品(事實上,他們的石油儲備已達160天)。為了保障90天的石油儲備,他們采取各種剛性的法律措施,譬如說政府經常檢查企業,對拒不實行規定的企業進行處理等。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在理順石油體制的同時,石油戰略儲備工作也應提速,盡快改變過分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否則,不但我們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會付之一旦,甚至國家安全也會受到連累。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廣東“油荒”就是一次可怕的預演。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