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 與會專家學者在龍鳳文化“申遺”倡議橫幅上簽名。 在3月25日召開的“龍鳳之魅——龐進文化研究成果研討會”上,陳忠實、賈平凹、石興邦、趙馥潔、尹維祖、蘇明、鄭涵慧、肖云儒、孫豹隱、暢廣元、李星、韓養民、費秉勛等百余位專家學者共同簽名,響應著名龍鳳文化研究專家龐進的倡議:將龍鳳文化作為一個整體,申請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龐進就此解釋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龍鳳文化完全符合這樣的定義。從口頭傳統上看,中國民間有豐富的龍鳳傳說;從傳統表演藝術上看,中國民間以龍、鳳為主題的歌、舞有100多種;從民俗活動、禮儀、節慶上看,中國民間多盛行劃龍舟、祭龍、舞龍、舞鳳、拜鳳凰等習俗;再從“文化空間”,即“集中開展民眾傳統文化活動的地點,或定期展現特定事件的時間”來看,有關龍鳳的民間傳說、民俗活動遍布全國各地、各個民族居住區,亦約定俗成了各式各樣的節慶和禮儀,且傳承、演進了幾千年。 據了解,此前國家文化部曾于2005年12月31日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01項推薦名單》,其中有“龍舞”一項。但龐進認為,盡管“龍舞”是龍鳳文化的重要內容,但僅有“龍舞”不足以代表龍鳳文化的全部。“龍舞”之外,還有龍舟競渡,還有禱龍祈雨,還有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詩文典故等等。而且,龍鳳應該合在一起來申報,因為龍和鳳都是中華民族的廣義圖騰,作為傳統文化的兩翼,它們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展現著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龍代表中華民族容合團結、剛強堅毅、發奮進取的一面;鳳則代表中華民族仁慈寬厚、智慧靈動、福生美善的一面。自遠古到當今,龍鳳習俗都因體現著“陰陽和諧”的理念而相輔相成、互滲互補,所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