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和婦女巡護隊的成員每周都要繞著巴珠村22000公頃的森林巡護好幾圈。這種巡護有的時候一次就要花上5個多小時。盡管她們在家里還承擔了大量家務勞動,但是她們都樂意承擔巡護任務。當然,卓瑪也不是夸夸其談,自從婦女接管巡護任務以來,林木保護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遭砍伐的樹木減少了很多,再犯者也少了很多。卓瑪補充道:“我們在90年代中期開始巡護時,經常能夠看到同一群人不斷多次砍伐,但現在,只要被我們抓住一次,他們就很少再犯了”。
盡管她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最開始的時候并不是由婦女承擔巡護任務的。巴珠村委會領導本東(音譯)說:“一開始是由男人巡護的,但后來不太成功,因為很多巡護員與偷伐者關系本身就很好,他們有時候很難為情報告這些偷伐行為,有時候甚至他們會坐在一起喝酒,因此他們往往會疏忽職責。但婦女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且,我們還發現婦女與男人相比更善于協商和溝通”。
那么這些婦女怎樣保護自己呢?難道她們是武裝到牙齒嗎?當卓瑪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嚇了一跳:“不,我們不攜帶任何武器,相反,我們更愿意跟別人交流,通過說服、勸導來告訴他們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之后她又機靈的笑了一下:“但我們會收繳他們的工具”。但是,如果偷伐者不服從巡護員的要求怎么辦呢?卓瑪又笑了:“這種情況有時也會發生,大多數是因為他們特別想要留下那些偷伐工具,但我們更執著,經常能夠說服他們。如果不能的話,我們就回去向村里報告”。
巴珠村民在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的盡職盡責是有因可循的。坐落在西藏高原中心山谷最高處的巴珠村,是這一地區奇觀的代表,也是保護工作的重點。這一地區的21個村莊坐落在重重森林中,那些樹木比這一地區還要久遠。巴珠村更特別的地方在于:那些郁郁蔥蔥的森林就象是周邊突兀的山上的一片綠洲。在過去的幾年里,隨著木材需求量的不斷飆升,附近的地區的森林都遭到了砍伐。而現在只有巴珠村在堅守著保護森林,這也引起了很多周邊地區的嫉妒。除此之外,巴珠村老百姓還擔心國家2008年后禁伐令的取消將會給他們珍貴的森林帶來新的威脅,因此,森林巡護的警惕性更應該加強。
“我相信我們保護自然資源的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我們的文化根基”本東給在座的來訪者和村民倒上酥油茶之后說:“巴珠村是這一地區僅剩的幾個依舊保留著牢固文化根基的群體之一。在藏傳佛教中,尊重自然是必需的,我們深信萬物相連,牽一發則動全身”。
巴珠村村民把教育看作是延續他們自然理念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支持和資助下,他們在巴珠村設立了一個“社區學習中心”,在這里居民有機會參與各項有利于社區的活動。這里定期開設藏語課(現在越來越多的婦女加入到培訓中來),其他相關課程根據居民實際需求而定,正如WWF教育項目負責人劉蘊華所說:環境保護需要當地居民的廣泛參與,只有當居民們真正被賦予權力,他們的能力提高后,才能實現有效且有意義的參與。她補充說道:“社區學習中心為人們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交流思想決策和采取行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但巴珠村民也認識到要維持人類和自然之間脆弱的平衡,他們需要適應周邊不斷變化的世界。巴珠村成年人年均收入在500元左右,很多家庭每天都在貧困線上掙扎。目前人們正在努力擴大收入來源,不再單單依靠傳統農業,而開始為更廣闊的消費品市場提供產品。村民們正在常是生產一種當地特有的水果糖,而且很快還要把農村的榛果推向當地市場。但村莊的長老們也認識到這些提議僅僅依靠他們是無法實現的,還有待于當地所有居民的支持,尤其是婦女的支持。由此可見,學習中心和各種培訓機會,包括:手工藝制作、蘑菇和藥草等森林非木質產品的可持續使用等培訓機會,尤其顯得重要。
對于卓瑪來說,這樣的培訓機對自己的成長很有意義,她也想通過其他的途徑來幫助家庭,她補充說:“在社區學習中心學到的這些知識有助于我的巡護工作,可以提高我說服他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