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網 - 北京青年報:黃建華 (09/03/30 02:41)
本報訊 昨天,金海小學的小學生們來到大興南海子麋鹿苑,為設立在這里的“世界滅絕動物墓地”獻上花圈。他們還以植樹的方式表達了對野生動物以及自然生態保護的關注。
麋鹿苑的有關負責同志介紹,為動物掃墓能給大家以“滅絕意味永遠,瀕危則還有時間”的啟示。昨天,自然之友組織的50多位市民也來到麋鹿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觀鳥活動,一系列活動的開展都是為引起人們對動物的關注,以為動物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英國媒體26日援引即將發表的聯合國報告說,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導致過去35年中野生動植物種類減少接近30%,成為自恐龍滅絕以來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說,這一報告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委托撰寫。報告寫道,1970年至2005年,世界陸生物種數量減少25%,海生物種數量減少28%,淡水物種數量減少29%。 報告還從物種滅絕或棲息地遭破壞對經濟領域的影響作出評估。以熱帶雨林面積減少為例,報告寫道,亂砍濫伐可能在短期內給木材加工企業帶來不少利潤,但將破壞本應使整個地球受益的自然資源。>>>>>>閱讀全文 網易探索6月20日訊, 1、加勒比僧海豹 加勒比僧海豹最早是在1494年哥倫布第二次航海期間發現的,數量最多時曾超過25萬只。然而由于人類的狂捕濫殺,很難再尋覓到它的身影。1952年,有人報告在牙買加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之間看到一只加勒比僧海豹,經證實這是人類最后一次看到這種瀕危物種的身影。野生動物專家對過去幾十年間幾起據稱看到該物種的報告進行了調查,但是最終證實它們都是其他海豹種類。1967年,加勒比僧海豹首次被列為瀕危物種。>>>>>>閱讀全文
渡渡鳥復原圖
人類制造物種滅絕危機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秘書長在該報告中說:“事實上,我們目前正在制造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大滅絕。這也是自恐龍在6500萬年前消失以來規模最大的滅絕。”從珊瑚礁到熱帶雨林,各種生物都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威脅。
除了恐龍消失之外,前五次滅絕的原因可能是小行星撞擊、火山爆發或者氣候驟然發生變化。
報告中提到,全球人口不斷增加,導致了污染、城市擴張、森林遭到砍伐、“外來物種”入侵和全球變暖等諸多問題,從而對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造成了破壞。估計目前的滅絕速度是歷史上的1000倍。聯合國2002年在約翰內斯堡召開首腦峰會時確定的目標是,在2010年之前大幅度放慢物種滅絕的速度。現在看來,實現這一目標具有相當大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