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正在進行一場利益鏖戰。各種各樣的掠奪資源行為正在撕裂洞庭湖的生態系統,洞庭湖正在面臨著一個悲劇性的結局。
在1998年抗洪搶險斗爭中,千軍萬馬日夜奮戰,阻擋住了滔天洪水,避免了滅頂之災。這場驚心動魄的生死之戰換來了一個深刻的教訓,就是要保護生態環境,要尊重自然規律。但是,僅僅過了七八年,我們就忘掉了與洪水搏斗所付出的代價,扔掉了曾經有過的深刻反思,背叛了善待自然的鄭重承諾。包括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企業等在內的各個利益集團正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步驟蠶食洞庭湖,享受資源大餐。
在不可遏止的發展沖動和各地對發展機會的激烈爭奪面前,甚至連法律也顯得蒼白無力了。2005年11月,國家環保總局通報了東洞庭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內大面積種植楊樹這一破壞生態保護區典型違法案件。但是,種楊樹的熱潮并沒有因此消停。治權的割裂造成了洞庭湖的“諸侯分治”,洞庭湖被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看作可以自由支配、使用、處置的“私產”,利益集團紛紛跑馬圈地,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使資源管理、開發和生態保護處于失控的局面。
這種困境的產生不只是因為缺乏強有力的、權威的監管機構,以約束、平衡、仲裁各種利益關系,更重要的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迷失了價值的判斷,缺少了道德的自律,放棄了精神的堅守。在眾多的利益主體不受約束的資源開發活動中,洞庭湖作為自然歷史孑遺無需證明的存在價值和巨大湖泊獨特的景觀審美價值,作為人才淵藪、孕育了楚地風流的人文價值,作為眾多生物棲息地、調節氣候、維持生態平衡的生態價值等都被忽視了,所重視的只有經濟價值。人成為完全受利益驅動的經濟動物,經濟發展簡化為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對這些價值的集體漠視體現在某些政策中,反映在思想觀念中,表現在行動中,其結果就是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緊張對立。
環顧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物質主義、重商主義文化甚囂塵上,已經成為文化的主流,對物質利益的絕對競爭成為主流價值觀,滲透到政府的施政行為、企業的生產經營和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但扭曲了我們對周身世界的道德認知,也改變了我們的生存方式。這種文化所倡導的價值理念顛覆、解構了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值得珍視的價值觀。這種綿延幾千年、使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傳統就是對自然的關懷,對自然的尊重,對自然的敬畏,它已經內化為人格要素,融鑄為民族精神;它使我們在積極進取中懂得對自然的謙讓,在對利益的追求中保持了精神的高貴,在對物欲的占用中保留了心靈的自由。
自然既是我們的棲身之地,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失去了對自然的人文關懷,就意味著文化血脈的枯竭,就意味著文化傳統的斷裂。面對著洞庭湖,我們應該有所堅守,有所選擇,這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心靈的需要。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