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行研究:推遲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
將使東南亞付出更加高昂的經濟代價
菲律賓馬尼拉(2009年4月27日訊)——亞洲開發銀行(亞行)題為《東南亞氣候變化經濟:區域回顧》的最新研究顯示,東南亞是世界上最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除非全球變暖得到控制,否則該地區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前景。
在回顧以往研究內容、影響評估模型,并大量咨詢各國及本地區氣候變化專家的基礎上,此次研究深入分析了東南亞國家目前以及未來由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成本。
研究發現,如果該地區不針對氣候變化及早采取行動,其代價將遠遠高于采取行動本身的成本。
報告指出,如果全世界仍然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到本世紀末,每年由氣候變化影響帶來的總成本將抵銷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的6%以上。那樣的話,當前由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就會顯得相形見絀。
水稻生產由于氣候變化而銳減,威脅到糧食安全;海平面升高將迫使數百萬人撤出沿海地區和各個島嶼;越來越多的人將死于全球熱效應、瘧疾、登革熱和其它疾病。
“氣候變化嚴重威脅著東南亞各族人民、糧食安全和金融繁榮,但可悲的是,這并不是最糟糕的,”亞行負責知識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的副行長烏蘇拉•謝菲爾•普羅伊斯(Ursula Schaefer-Preuss)稱。
“由于全世界面臨當前的金融危機,氣候變化風險被擱置在政策日程之外,”她補充道,“如果東南亞國家推遲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那么東南亞國家和人民最終將自食惡果。”
報告主張,東南亞國家通過引入“綠色刺激”計劃——作為更大規模的刺激計劃的一部分——力求同時鞏固經濟、創造就業機會、減少貧困、保護弱勢群體和實現減排,從而面對氣候變化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威脅。
一系列具有成本效益的措施可以幫助各國自我保護免受氣候變化的最嚴重影響,這些措施包括:改善水資源管理,改進灌溉系統,引進新的作物品種,保護森林,并支持防潮海堤的建設。
研究還指出,能源領域存在“雙贏”的減排選擇,特別是建造更多節能型發電廠,使用更多節能型照明設備、裝置和工業設備,采用更清潔的運輸方式,能使東南亞國家到2020年以負的凈成本減少40%的碳排放。
“投資于這些低成本和零成本的適應和緩解措施,對于各國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謝菲爾•普羅伊斯女士指出。
林業部門是東南亞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也是通過減少濫砍濫伐、規劃新林地和改善森林管理實現該地區減排的最具潛力的部門。
全世界各地區的農業部門中,東南亞還是具有最大固碳技術潛力的地區。
東南亞四國已經采取了大規模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影響,但研究指出,東南亞四國必須再接再厲,利用廣泛的各種全球和地區計劃,為應對氣候變化威脅提供資金、技術和其他支持。
同時,多種氣候挑戰還可以通過更緊密的區域合作更有效地加以應對,特別是在流域管理、共享的海洋生態系統、極端天氣事件和傳染性疾病控制等領域。
既然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將會繼續惡化,研究指出,只有采取全球性行動,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才能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當前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