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龍文化研究:中華龍尋根
2006-03-28

 

——洛陽伊川巨型天然石龍研究

摘要:本文對新發(fā)現(xiàn)的巨型天然石龍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為中國古都學會十五屆年會專題論文(修訂稿),入選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編《中國世紀英才論著精粹》。

 

一、巨型天然石龍的發(fā)現(xiàn)

二、各界關注天然石龍

三、天然石龍與中華神龍之謎

1、 石龍地區(qū)的古文化 2、石龍與龍字演變 3、龍字讀音之謎 4、石龍與歷法起源

5、石龍與炎帝神農氏誕生之謎 6、天然石龍與出土文物的龍 7、石龍與易

8、神秘的地理方位 9、石龍的九似形體

四、天然石龍是有價值的旅游資源

龍是中國人所喜愛的祥瑞之物,從古到今一直被當做神物被崇拜。龍文化做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得到了世代傳承和弘揚,不論朝代如何更替,歷史如何變遷,龍文化始終是人們樂意接受的,在中華民族團結奮斗勇往直前的進程中,發(fā)揮著巨大的精神紐帶作用。

江澤民同志在《為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而繼續(xù)奮斗》的著名講話中指出:“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chuàng)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的一個重要基礎”。(摘自《人民日報》)

“在中華民族誕生發(fā)展的長河中,由于繁衍生息在共同的區(qū)域,有著共同的奮斗經(jīng)歷和共同的風俗習慣,就產(chǎn)生了共同的文化標志及其強烈的認同感。例如,海內外華人都會認同中華文化中龍與鳳的文化標志。這些形象很容易喚起海內外華人共同的民族感情。”“龍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征,龍也是中華民族奮發(fā)開拓、自強不息精神的代表,飛龍在天、龍騰虎躍、生龍活虎等成語就形象地描述了龍的這種活力。但是龍并不是曾經(jīng)存在過的動物,而是中華文化精神象征的產(chǎn)物。龍為什么具有上述這種力量,體現(xiàn)上述這種精神,似乎一直缺少一種較為深刻的文化概括。我認為,從更為深層次的意義上說,龍文化首先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由于華夏兒女都能在龍的這種精神內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前景,因此便共同賦予了龍這種與天地溝通和統(tǒng)一的力量。在中華各民族逐步走向融合統(tǒng)一的進程中,龍成為大家公認的文化標志,龍,是中華民族團結凝聚的象征。”(錢其琛:《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為“華夏文化紐帶工程”而作。《深刻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涵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4月3日。)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龍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那么龍是怎么來的呢?龍為什么叫做“龍”?龍的原始模特兒是什么?盡管歷代學者對龍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但神秘的龍仍是個謎。

1993年,在被稱為“天下之中”的古都洛陽,一個叫做龍頭溝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隱埋了幾千年的巨型天然石龍。巨型石龍具有傳統(tǒng)中華龍的特點,不僅像形逼真,而且龍體巨大,僅露出的部分就長達九十多米。而形成的年代極為久遠,據(jù)地質考古學家現(xiàn)場觀察,保守估計也有300萬年以上。天然石龍所含蘊的龍文化信息非常豐富,為中華龍文化研究和探源提供了難得的實物。巨型天然石龍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之一,有關的研究尚在繼續(xù)深入進行中。現(xiàn)將階段性研究成果小結成文,文內觀點和結論屬探索和研究性質,僅供參考。

一、巨型天然石龍的發(fā)現(xiàn)

1993年秋,在古都洛陽龍門以南20多公里的伊川縣平等鄉(xiāng)龍頭溝口附近,群眾取土時發(fā)現(xiàn)西漢時期的空心磚,磚上模印有精美的圖案和人物畫面,尤為引人注意的是模印有“捕龍圖”圖案,龍巨口,雙目雙角,飛騰跳躍,龍后尾上部有一小人作撒網(wǎng)狀,欲捕龍。

龍在古代是先民崇拜的神圣之物,捕龍圖空心磚的出現(xiàn)令人大為不解。據(jù)查詢,該捕龍圖在全國出土文物中是罕見的孤品,其文化內涵尚待研究,但該文物出土于龍頭溝,是否該溝有“龍”呢?多少年來,人們對洛陽有“龍門”之名,無龍體之實感到困惑。捕龍圖尤如黑夜中的閃電使人們仿佛看到了“龍”的真容。

龍頭溝有關龍的地名十分集中,村子曰龍王屯,有黃龍廟、龍鳳泉、小龍廟、九龍朝鳳等。龍頭溝中還有一種紅嘴唇、黑羽毛的鳥,稱龍鳥、龍女,傳說是神龍爺女兒所變,這種黑羽紅嘴鳥,使人聯(lián)想到長沙馬王堆漢墓所出土的帛畫,其中升龍頭上即有這種龍鳥,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也有這種鳥的圖案,稱陽鳥。

1993年11月,伊川盆地石油勘探,在龍頭溝見到了龍鳥,追蹤拍攝過程中,在平等鄉(xiāng)上元村南龍頭溝北溝沿上有十多只龍鳥,當用照相機聚焦拍照時,從鏡頭中出現(xiàn)了一個巨大的龍頭景像,一條天然巖石形成的巨型石龍正隱于龍頭溝溝壁,由于相距太近,又加上塵土雜草掩蓋,龍形不易辨別清楚,但借助于相機的微縮作用,巨型石龍清晰的呈現(xiàn)在眼前。

龍頭溝全長4.5公里,溝中有水,常年不息。長(常)水源頭為龍泉,不遠處有二十多丈長的巖石層,石層恰巧為巨龍形象。石質龍身通體連貫,吻、牙、舌、眼、獠牙、角、身、足、爪、翅一應俱全,龍頭朝西,尾向東,呈伏臥欲騰飛狀,龍腹部有一小石龍,是已知所有憑空想像塑造的龍所無法相比的,天然石龍的發(fā)現(xiàn)使聞名中外的“龍門”變得名符其實。

 
 
二、各界關注天然石龍

1994年10月,“全國夏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洛陽召開,天然石龍的照片使與會專家學者感到新奇。11月20日,《洛陽日報》報道“伊川發(fā)現(xiàn)巨型天然石龍”的消息,配發(fā)了石龍現(xiàn)場的照片。1996年2月12日,新華社播發(fā)了高級記者王兆麟關于洛陽天然石龍的報道,全文如下:

“河南伊川發(fā)現(xiàn)巨型天然石龍。新華社鄭州2月12日晚報專電,由自然沉積巖形成的巨型天然石龍,不久前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西南26公里的伊川縣平等鄉(xiāng)大莘店村被發(fā)現(xiàn)。

這個石龍位于大莘店村龍頭溝的溝壁上,是洛陽古都學會、易經(jīng)學會的研究人員在這里進行古地名、古文字研究作實地考察時,清除雜草塵土后,并作多角度觀察時發(fā)現(xiàn)的。石龍對面南溝沿上有望龍臺,臺上石碑刻有‘龍頭溝內龍泉佳,九里土溝有石龍’的詩句。

經(jīng)測量,石龍露出部分長約90.9米,高9.5米,石質龍身通體連貫,龍吻大張,上下各有六顆天然石頭組成的龍牙,龍鼻上揚,前方有兩棵椿樹作龍須狀。龍眼輪廓分明,斜狀石巖恰好組成龍角,石質龍身線條全由自然地殼變化形成。龍身后脊上有翼狀石層顯露,似為龍翅,龍的后尾尚埋于黃土之中”(《新華社地方廣播稿》1996年2月12日)。

同一時間,全國的晚報和港、澳、臺的媒體迅速轉發(fā)新華社的報道,臺灣的短波電臺在丙子年春節(jié)前夕連續(xù)多次播發(fā)“大陸洛陽附近發(fā)現(xiàn)巨型天然石龍”的報道,石龍的喜訊傳遍了海內外。

1997年,香港回歸是龍的傳人的大喜事,應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的邀請,洛陽巨型天然石龍攝影作品參加在香港舉辦的“首屆世界華人藝術大賽”。石龍的雄姿使參觀者眼界大開。參觀展出的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對天然石龍的發(fā)現(xiàn)感到歡欣鼓舞,他們?yōu)橹腥A祖國龍的國度有如此體形巨大、象形逼真、年代久遠的巨型天然石龍而自豪,紛紛贊譽這是“世界第九大奇跡”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天然第一龍”。尤其是石龍腹部的小石龍,緊密依偎在巨龍身上,象征著港、澳、臺是中華祖國巨龍身上天造地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國古都學會會長史念海先生為石龍題詞:“天造地設,蔚為奇觀。”在刊載有天然石龍全景照片的《世界華人藝術大賽獲獎作品集》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慕華題詞:“大潮揚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題詞:“發(fā)展中華文化,促進中外交流。”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盧嘉錫題詞:“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馬萬祺題詞:“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國際交流。”中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會長、《人民日報》原社長、解放軍中將邵華澤題詞:“風韻天然。”

北京大學考古與環(huán)境學系博士生導師夏正楷先生率博士生趙春青等到洛陽伊川考察,特意到龍頭溝對天然石龍作考察。夏先生認為覆蓋在石龍上邊的紅褐色土壤為更新世時期的產(chǎn)物,距今已有約三百萬年,而石龍形成的年代當更為久遠,是地下水中碳酸鹽離子自然聚集,并經(jīng)地殼褶皺、陷落、抬升、風化等復雜地質構造變化而形成。在石龍尾部不遠曾出土有一段大型動物腿骨化石,與中國自然博物館展出的恐龍腿骨相近似,印證夏教授的推斷是有科學根據(jù)的。

2000年為世紀龍年,天然石龍攝影作品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參加“中華龍脈書藝大展”時,受到海內外各界友人的好評。先后載入大型圖文套書《中華龍·源流文化》、《圖說中國圖騰》、《三皇五帝時代》。參加文化部2000年世界華人藝術展獲佳作獎,并載入《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典藏》。辛已年春節(jié)世紀之交,天然石龍的豐姿首次亮象于中央教育電視臺《書畫賞析》節(jié)目中。在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召開的《中華龍》出版座談會上,中華龍、天然石龍的研究人員受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許嘉璐等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中華龍·源流文化》一書的彩版第一頁,即是天然石龍不同季節(jié)的實景照片。

2000年6月9日《文化藝術報》(陜西省文化藝術廳主辦)發(fā)表記者司愛武、張武昌寫的《聚焦華夏第一天然石龍》長篇報道,使人們對洛陽伊川天然石龍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天然石龍與中華神龍之謎

錢其琛副總理在關于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的講話中說:“海內外華人都以龍作為自己的民族文化標志,都把自己作為龍的傳人。我感到,我們必須深入開展和研究龍文化的內涵和底蘊,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對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達到科學而不是盲目,深刻而不是膚淺,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境界”(錢其琛《深刻開掘和研究龍文化的精神內涵》載《人民日報》)。

天然石龍與中華龍文化緊密相關,分述如下:

1、石龍地區(qū)的古文化

石龍西部僅二公里就是舊石器文化穆店遺址(見《洛陽市文物志》)。附近大莘一帶出土有距今八千年裴李崗文化的紅陶三足缽,鋸齒石鐮、骨針、契刻骨片、紅陶小口雙耳壺,石器等文物(《中國文物報》1996年3月17日一版)。在石龍對面南溝沿望龍臺,出土有按規(guī)律擺放的石器,這些石器的年代至少在萬年以上,似為先民祭祀天然石龍的遺物。石龍尾部龍頭溝口出土的空心磚捕龍圖,距今在二千年以上。捕龍圖上的龍頭形象與天然石龍十分相似。

2、石龍與龍字演變

龍字的寫法,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繁體龍字定型,有一定演變規(guī)律。甲骨文、金文龍字雖多有異型體,但主體是上方有辛字頭,下部為巨口有牙,彎曲之身,典型甲骨文 字 ,《甲骨文字典》釋義,龍“ 象龍形,其字多異體,以作 者最典型,從 從 ,象巨口長身之形, 其吻, 其身”。 演變成金文如“ ”(見《軻尊》、《多友鼎》、《龍母尊》、《頌壺》)。演變成篆體為 ,繁體定型為龍,辛字頭變?yōu)榱ⅲ蘅谟醒莱蔀樵拢埳沓捎移?

天然石龍為標準的巨口有牙,彎曲之身,又位于莘(辛)地,附近的新城故城遺址在先秦即稱新(辛)城,是有豐富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古遺址。龍字的原始寫法是先人對天然石龍形體的描繪,上邊加辛字頭,應是石龍所在地理方位的表示。龍字上方的辛(立)字頭,也有說表示刀,有鎮(zhèn)壓或權力的意思。所以后來在龍字由“龍”簡化為“龍”時,龍頭上的辛(刀),變?yōu)辇埜瓜仑埃ㄈ詾榈叮5垶橄热顺绨葜裎锖图槲铮徽撌穷^上插刀或腹上插匕,都與古龍字的意思不符,也與龍的原型相去甚遠。簡體龍字已看不出龍的形態(tài)是怎樣傳承下來的。

3、龍字讀音之謎

龍字的讀音為“隆”,與隆隆雷聲有關。《說文解字》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肉飛之形”。 石龍所處地理位置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秦嶺余脈的東端,每年春分前后,西南暖濕氣流與西北冷空氣在這一帶交匯。《周禮·大司徒》記載::“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東漢張衡的《東京賦》云:“昔先王之經(jīng)邑也,掩觀九奧,靡地不營。土圭測景,不縮不盈。總風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洛陽石龍地區(qū)符合這些地理特征。農歷二月初二到春分清明期間,暖濕氣流交匯于石龍上空,出現(xiàn)對流天氣,帶來隆隆雷聲和風雨。

春分時節(jié)有無雷雨出現(xiàn),預示著當年的干旱雨澇,尤以天然石龍一帶最為應驗。流傳有“驚蟄聞雷雨調順,春分龍隆好收年”,“春分雷鳴龍升天,定主雨順好收年。最怕秋分龍帶閃,冬無雨雪遭災難”。“二月隆隆天鼓響,皇帝百姓喜洋洋。九月若聞隆隆音,冬春大旱愁煞人”。“九月雷聲發(fā),大旱一百八”。這些諺語印證了古人對春分、秋分時節(jié)隆隆雷聲的因果關系長期觀察的結果,即春分的隆隆雷聲主夏秋風調雨順,而秋分的隆隆雷聲預示冬天少雨雪。如果秋分以后再有隆隆雷聲,就會有較長時期的干旱了。久而久之,應驗的機會多了,天然石龍地區(qū)之“隆”,由判斷天氣標尺的“隆”,變?yōu)橥ㄌ熘竦摹褒垺薄}埵侵腥A先民長期為生存而與大自然搏斗的結晶。

4、石龍與歷法起源

石龍地區(qū)一年四季二十四節(jié)極為準確,是古人長期生活在這里,對大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總結。從石龍附近出土的八千年前先民使用過的鋸齒石鐮,可知那時古人對歷法已有所認識,不然怎么掌握播種和收獲季節(jié)。按古人的經(jīng)驗劃定季節(jié),可站在石龍地區(qū)觀測太陽運行情況,當太陽從太室山太陽谷(大谷關)出來時正好夏至,而太陽運行到廣寒宮(廣城關)時即為冬至,而太陽運行落到“終”(鐘山),嚴冬過去春天來臨。《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記載石龍地區(qū)有“鳴蛇”和“化蛇”。它們出現(xiàn)預示著未來干旱雨澇:“中次二經(jīng)注山之首,鮮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陽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而豺身,鳥翼而蛇形,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天然石龍是蛇形龍身,有翼狀石層,與“鳴蛇”、“化蛇”相一致,特別是石龍地區(qū)春分、秋分時節(jié)不同的雷聲,預示著未來截然不同的天氣狀況,古人以為石龍有靈性,自然要尊石龍為通天之神龍。

現(xiàn)代科學常識使我們知道,春分是太陽運行到赤道正上方,然后每日向北移動。秋分也是太陽處于赤道正上方,但以后每日向南移動。受太陽活動的影響,南方溫濕氣流與北方冷干氣流在石龍地區(qū)的交匯情況有一定的周期規(guī)律。我們的祖先正是通過長期的觀察,將這種規(guī)律與地面特定的固定地理坐標天然石龍相連系,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農歷歷法和預測長期天氣變化的方法。

石龍東部伊川縣白元鄉(xiāng)土門仰韶文化遺址,出土有六千多年前的紅陶缸,上邊繪有眼觀太陽一年四季運行和月亮虧圓的圖案,十分準確畫出一年四季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位置,將這些位置用幾何線條相連,畫出的是四時八節(jié)和八卦的方位,這是已知我國最早的歷法圖案,是石龍地區(qū)中華先民創(chuàng)造中華文明的物證。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博士生導師嚴文明教授將這種記錄著中華古代燦爛文明的陶缸命名為“伊川缸”,屬國寶級文物。

5、石龍與炎帝神農氏誕生之謎

中華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的誕生與“神龍”有關,史籍文獻多有記載。《春秋緯·元命苞》記載:“少典妃安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農”。《易·疏》:“任巳感神龍而生神農”。

《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嬌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正妃,游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種谷,故人號曰神農氏。”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有嬌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

《史記·補三皇本紀》:“有嬌氏女登為少典妃,感神龍首而生炎帝。”

《太平御覽》:“任巳感龍而生神農。”

《宋書·符瑞志》:“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農。”

《路史·后紀三》:“炎帝神農氏,姓伊耆,名軌,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農于烈山之石室。”

《綱鑒·三皇紀》:“少典之君娶有嬌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

千百年來,有關神龍感神農母生炎帝神農的記載盡管不絕于史書,但誰也說不清神龍是什么?到底在哪里?有人甚至說“神龍”本來就是“子虛烏有”,“龍的傳人”僅是虛構的神話而已。

天然石龍的發(fā)現(xiàn),為解開“神龍”之謎提供了新途徑。首先石龍位于華山東南方,符合“華山之陽”的地理方位條件。《周禮·職方氏》載:“河南曰豫州,其山鎮(zhèn)曰華山。”是少典氏有嬌氏活動區(qū)域。《山海經(jīng)· 中山經(jīng)》:“中次六經(jīng)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嬌蟲。”“平逢之山至于陽華之山,岳在其中。”

嬌蟲神即有嬌氏的尊稱,《帝王世紀》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嬌氏,世與少典氏婚。”

位于伊河、洛河之間的熊耳山脈,是少典氏族的祖居地,故以熊耳山之熊為部族族稱,稱有熊氏。《大戴禮》記曰:“黃帝,少典之子也,居有熊,曰軒轅。”熊耳之稱謂見于《尚書·禹貢》:“導洛自熊耳,東北會廛澗,又東會于伊。”《漢書·地理志》記載:“熊耳山在東,伊水出,東北入洛。”

有熊之地位于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澇有山丘可退,自遠古時代中華先民即居住于此,更把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國”一詞也出自這里,如西周時期的“軻尊”,銘文中講到周武王定都洛邑:“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此中國”。《史記·天官書》:“自河、山以南者中國,故中國山川東北流”。指的即是伊洛地區(qū)。

天然石龍正位于熊耳山脈東端,這里有九條溝溪,世稱九龍之地。中間一溝為龍頭溝,溝中有泉曰黃龍泉。石龍即位于龍泉之北溝壁上。神奇的是該地區(qū)皆為深厚黃土,唯石龍是天然巖石層。龍泉水常年流淌不息,干旱雨澇均保持一定流量,世稱長流水。據(jù)《水經(jīng)注·伊水》載:“長水出新城西山,東流注于 伊水。”長亦念常,地名有常川。其地又稱牽羊坡 、羊架坡,故世傳為常羊坡、常羊山。宋代邵雍所著《伊川擊壤集》中有:“十八日越牽羊坡達伊川墳上。”并賦詩曰“陸海臥龍收爪甲,云山勝處追尋偏。春雷驚起千年蜇,筆下蒼龍自往還。”

歷代學者對女登所感神龍首不可實指,又語焉不詳,蓋因過去將炎帝神農氏誕生之地指為陜西寶雞或湖南、湖北,因兩地無“神龍首”,亦與華山之陽地域不合,故不可能確指神農的誕生地。另外人類活動使石龍地區(qū)森林植被破壞,黃土裸露,使天然石龍被泥土所覆蓋,變得模糊難辨認。隨著歷史的風云變幻,古老的天然石龍逐漸的湮沒了。

在少典時代,天然石龍應非常清晰逼真,當少典妃有嬌氏女登在常羊游玩時,看到這個巨大逼真的石龍,心中驚喜萬分,敬之為神龍。女登誠惶誠恐、激動、興奮的心情可想而知。回去后把自己的所見之石(神)龍的景象告知少典,少典是伏羲的后代,屬龍族,當然也高興激動......,后來女登孕而生子,其子長大后教民發(fā)展農業(yè),研究歷法,確定一年四季二十四節(jié),成為農業(yè)之神,即為炎帝神農。因神農是有嬌氏女登看到石神龍后生的孩子,又稱神龍氏。農業(yè)靠天吃飯自然對龍的尊崇程度高于一切。后世就把少典妃感神龍首生炎帝神農的事變成神話傳說流傳下來。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之說,可能源于此。

史料典籍記載炎帝神農為烈山氏、厲(厘)山氏、伊耆氏,與天然石龍的地質地貌有關。《易·疏》記:“神農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綱鑒·三皇紀》:“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文號烈山氏,亦曰連山氏,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又號伊耆氏。”鄭玄注:“伊耆氏古天子之號”。熊安生注:“伊耆氏即神農也。”《禮記》注:“厲山氏,炎帝也。”

由石龍向東的常羊山嶺,至新城故城入伊河露出褐紅色基巖,狀如烈火燒過,這應是烈山的來歷。烈山之石出露的地方,發(fā)現(xiàn)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跡,如伊川古城南裴李崗文化和伊川土門仰韶文化遺址,是炎帝神農氏起于烈山的考古學依據(jù)。 神農又曰厲山氏,“厲”音“厘”,《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載:“中次六經(jīng)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甘水源頭位于石龍之西二公里的甘(高)山,經(jīng)常川鄉(xiāng)北流入洛。鹿蹄山今稱半坡山,位于石龍之西的宜陽縣白楊鄉(xiāng)境內,海撥810米,是石龍地區(qū)最高峰,其山有九龍洞。

6、天然石龍與出土文物的龍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標志與象征,從古至今受到祭祀和崇拜。有關龍的起源研究成果很多,眾說紛紜,歸結起來有兩類觀點:一類認為龍起源于動物,主要原型為蛇、鱷魚、蜥蜴、魚、馬、豬、鹿、恐龍等。另一類認為龍的原型為某種自然現(xiàn)象,例如云、閃電、河流、星象等。

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龍的觀念起源很早,在中華文明肇造發(fā)端之時即有龍的出現(xiàn)。

在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的巖畫中,有魚尾鹿頭原龍圖,距今有一萬年左右。

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出土有長19.7米,高約2米由大小均一紅褐色石塊擺成的巨龍。龍頭朝西南,尾朝東北,距今7400年左右。

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的彩陶壺,繪有魚龍圖案,距今6790年。

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有用蚌殼擺塑而成的龍虎圖案,龍長1.78米,高0.67米,距今有6460年,被稱為“華夏第一龍”。

湖北黃梅焦墩出土用河卵石擺成的龍,長4.46米,高2.26米,距今約6000年。

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有高26厘米的玉龍,距今約5000年。

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陶盤上,彩繪有魚龍圖案,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有鯢龍圖案的陶器,距今有4000年左右。

夏商周秦漢以來,各種有龍的器物全國各地均有大量出土,距天然石龍最近的,是西漢時期洛陽卜千秋墓中壁畫上的飛龍圖和伊川龍頭溝西漢空心磚上的捕龍圖。

出土的龍文物雖年代不同、形態(tài)各異,但有著共同的特征:即有巨大的口,有牙,大部分有角、彎曲之身,有足、爪,有的有翼。這一切與天然石龍的形象是那么接近,確實發(fā)人深思。如果說龍的起源是多樣性的,那么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出土的龍形象為什么有那么一致的共同特點?如果說龍的起源是單一性的,為什么會演變成那么復雜多變的形象?把某種動物作為龍的原型有失龍的神圣性,因為任何一種動物都難以兼?zhèn)潺埖娜刻卣骱蜕裥怨δ堋0涯撤N現(xiàn)象說成是龍又使龍變得虛無飄渺起來,因為那些現(xiàn)象畢竟與傳說中龍的形象不太一致。

當把龍的探源與天然石龍聯(lián)系起來時,有關龍的起源的種種謎團就較為明晰起來,因為石龍的龍形,至少在三百萬年前已形成,有關龍的特點一應俱全,且象形逼真,神形兼?zhèn)洌@是其他任何時期人工塑造的龍所無法比擬的,也是其他有關龍起源說法描繪的龍原型所無法達到的。正是由于天然石龍的形象是上古先民心目中想象的通天神物,有巨大的形體,巨口、有牙、有眼,頭上有角,曲折蜿蜒之身,背上有飛翼,身下有足,能不斷的變化和變幻(因不同季節(jié)太陽照射角度不同,天然石龍身上參差不平的石塊產(chǎn)生的陰影也不同,好像神龍在變幻),時而模糊,時而清晰。于是先民就以石龍為原型,幻化出一種與天然石龍形象類似的通天神物。空中的閃電成了這個神物騰飛太空時的形象,呼隆隆的雷鳴成了它呼風喚雨的叫聲,春分時節(jié),石龍四周的草木發(fā)芽,石龍看起來清晰,被認為是龍登天之象。夏天,石龍身上長滿了草,看不清楚,被認為龍到天上行云布雨去了。秋分時節(jié),石龍身上的草比周圍土上的草先枯黃,好像龍又從天上回來了。這就是《說文解字》上對龍的描繪:“龍,能大能小,能短能長,能幽能明,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肉飛之形。”

石龍位于傳統(tǒng)觀念中的“天下之中”,從遠古時代即開始被先民認識并隨著四方遷徙而得到傳播,在傳播中原型逐漸模糊。先民四處遷徙,他們需要通天的龍來護佑自己。龍既然是人們敬畏的通天神靈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于是,水中能游的魚、鱷,地上能爬的蛇、蜥蜴,天上能飛的鷹,會奔跑的鹿、馬、駝、虎、牛等等,都被幻化為龍的一部分。對中華民族文明與進步有重大貢獻的盤古、伏羲、女媧、三皇五帝和歷代各民族的杰出人物,也被作為龍的代表或龍的化身。不管龍的形象如何演變,但龍的功能和精神紐帶作用沒有改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時代對龍的多樣性描繪,正是不同地域、不同風俗展現(xiàn)龍文化多元性的體現(xiàn)。

7、石龍與易

《易經(jīng)》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在乾卦中,對龍的六種形態(tài)有形象的描繪。即“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孔子對龍的這六種形態(tài)有很精辟的論述:“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撥,潛龍也。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君德也。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子曰:君子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九五曰:‘飛龍在天’。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上九曰:‘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卦曰:見‘群龍無首’,吉。孔子曰:龍神威而精處”。(參見《易經(jīng).文言》)。

天然石龍在一年四季的變化,與易經(jīng)中龍的六種卦象有驚人的吻合。例如:冬至之時,草木干枯,石龍的顏色與周圍土色一樣,不易識別,尤如龍潛藏起來,即“潛龍勿用”。春分時節(jié),萬物復蘇,石龍周圍的草木發(fā)綠,使石龍顯現(xiàn)出來,加上陽光入射的角度恰到好處,石龍的線條和層次較為分明,呈現(xiàn)出龍欲登天的景象,即“見龍在田”。夏至時樹木繁茂,石龍被草木所覆蓋,但隱約可見龍的雄姿,正是龍“或躍在淵”的實景,而到了秋分時節(jié),石龍附近的草木成黃土色,與石龍的色澤相近,故好象龍隱藏起來呈“亢龍有悔”之象。當大雪過后,天氣放晴,石龍身上的雪先溶化,周圍白雪尤如天上的白云,石龍好象在云中騰飛,為“飛龍在天”之象。石龍地處偏僻山溝,不易顯露真容,為“群龍無首”。

所以觀石龍的六種卦象應選擇合適的季節(jié)和時間。易字上為日,下為月,日月變化使石龍也在變化,《易經(jīng)》中所說的“與時消息”,是說一切事務都在變化之中,不會永遠一成不變。又給我們一種啟迪,人在不得志的時候,猶如“潛龍”,但要有拼搏奮斗“或躍在淵”的精神,經(jīng)過努力可以實現(xiàn)“飛龍在天”的愿望。但得志的時候應有“亢龍有悔”的自知之明。也啟發(fā)人們要根據(jù)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再根據(jù)變化的規(guī)律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這就是今天所說的“與時俱進”。故龍之變化在易經(jīng)中為最吉祥的卦象。

8、神秘的地理方位

天然石龍位于被稱為“天下之中”的洛陽正南方,在古老的“河圖”、“洛書”中,圖案的南方為一個圓點,表示“一元為始”。“一”音“伊”,即伊川。周武王伐商勝利后,曾與姜太公商議定王都于洛邑。《逸周書》記:“武王問太公曰,吾將因有夏之居,南望過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史記·周本紀》記載:“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瞻有河,粵瞻伊洛,毋遠天室。營周居于洛邑而后去。”

南望即卜定王都時看風水,周王朝從公元前1046年定洛陽為王都,到公元前249年東周被秦滅,歷時約800余年。有意思的是周洛陽王城的中軸風水線向南延伸,恰巧通過石龍地區(qū)。石龍與王城之間為南北向起伏騰躍丘陵,狀如巨龍,被稱為龍山,北端有著名的龍門,而王城中軸風水線向北延伸,即黃河小浪底,龍水之咽喉。

更發(fā)人深思的是,秦都咸陽的東西中軸風水線也通過石龍。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初并天下,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于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上朐在江蘇連云港,與咸陽直線距離約900多公里,但秦都咸陽何以在遠離都城的上朐立石,作為東大門的標志?二千多年來困惑了不少帝王將相、文人學士。其實,兩地相連直線恰與北緯34°23′一線平行,是秦人認定的龍脈風水線。這條線上有著名的秦始皇陵(秦始皇自稱祖龍),新城故城(石龍所在地),陽城(大禹所都,禹父化為黃龍),新鄭(黃帝所都)。

周王朝與秦王朝在歷史上均為中華大一統(tǒng)的王朝。兩個大王朝的龍脈風水線在天然石龍成十字交叉,是有意還是巧合?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如果從中國地形圖上看,寶雞、咸陽、洛陽一線為秦嶺,向東北經(jīng)中條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個山形地勢狀如巨龍,北為龍首,中為龍腰,西為龍尾。古代都城皆選定在巨龍身上,尤以龍腰部位建都最多。洛陽位于巨龍之胸腹部位,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則天)、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王朝以洛陽為國都,有105位皇帝在這里稱“真龍?zhí)熳印薄?脊虐l(fā)現(xiàn)有夏二里頭、商偃師商城,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東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

西安位于龍腰部位,“秦中自古帝王州”,歷史上先后有西周、秦國、秦朝、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個王朝在此建都,特別是西漢、隋、唐時期,是西安歷史上最輝煌、強盛、繁榮的時期,中華民族龍的國度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陽位于龍脖位置,自公元前1300年至前1046年作為商的后期都城達250多年。殷墟所蘊藏的中華文明寶藏,在中國和世界上有極高的知名度,甲骨文出土于此,使安陽躍入中國七大古都之列。

自洛陽龍門經(jīng)嵩山到鄭州的山脈地貌,似龍的巨大前足,狀如巨螯,而鄭州正好位于龍足之螯上。鄭州商城是商的前期王都,史載商王仲丁遷于敖,即此地。鄭州雖未列入著名古都之列,但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代天下之爭,必爭鄭州,用“舉足輕重”來形容鄭州的戰(zhàn)略地位,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最神奇是北京,正好位于巨龍的首部。北京作為古都,早在西周初年武王即封召公于燕,到元、明清時期得到空前發(fā)展。北京紫禁城故宮的整個建筑群尤如一條龍,皇宮從內到外都充滿龍的影子,僅太和殿就有12645條龍,整個故宮有多少條龍,簡直是個天文數(shù)字。

但真正令世界刮目相看,使中華民族龍的傳人揚眉吐氣的,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定都北京之后,北京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中心,而且還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現(xiàn)今的北京真正把中國帶到了巨龍騰飛的時代。

9、石龍的九似形體

天然石龍的腹部有一個維妙維肖的小石龍,緊緊依偎在巨龍身上。在出土的古代青銅器上,有許多大龍旁邊依偎小龍的圖案。如殷墟候家莊1001號大墓出土的骨紐上,婦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四足觥蓋上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伯尊”上,均有小龍緊隨大龍的圖形。

古代畫龍大師把龍的整體結構特征歸納為“九似”。將九似理論與天然石龍相對照,對比如下:

1)頭似馬、頭似牛、頭似駝。石龍之頭既象馬又象牛,還像駝。

2)嘴似馬或嘴似驢。石龍正似張口嘶鳴之馬龍。

3)眼似蝦、眼似兔、眼似鬼。石龍之眼為突出之巨石,似蝦。整個眼睛輪廓又極似兔眼或鳳眼,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梭子形眼鯢龍與石龍的眼最像似。

4)角似鹿。

石龍首上的斜伸石層,似鹿角。

5)耳似牛。石龍有石耳。

6)頸似蛇或腹似蛇。石龍自脖至身,石層自然蜿蜒,似蛇形之身。

7)鱗似魚。石龍系碳酸鈣結核(又稱料礓石)構成,密集突起的石層在陰影襯托下,似一片片鱗甲披滿全身。

8)掌似虎。石龍腹下,前后各有幾塊巨石,似虎之足。

9)爪似鷹。石龍背上有翼狀石層,為飛龍。古稱有翼曰應龍,即鷹龍,故爪似鷹。石龍之爪實際是龍足巨石的陰影,與陽光有關,時隱時現(xiàn),極為有趣。

龍的九似論最早由后漢的王符提出,但石龍是大自然早已存在的天然龍形象。后人所總結的龍的結構,沒有超出天然石龍的實體范圍,這一現(xiàn)象確實是耐人尋味的。至于“龍生九子”的說法,出現(xiàn)在明代。是人們把龍的吉慶祥瑞形象。與裝飾藝術題材相結合的產(chǎn)物。

四、天然石龍是有價值的旅游資源

在天然石龍附近,還有許多文化古跡,自然景觀相襯托,顯示出石龍地區(qū)豐厚的文化積淀。從舊石器時期到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到夏商周秦漢時期均有豐富的古文化遺址。僅新石器文化聚落遺址就有四十余處。五帝之一的堯生于伊候之國,據(jù)《三輔舊事》載:“堯母慶都配高辛氏而生堯,因依伊長孺為姓,堯出生時寄于伊長孺之家,遂姓伊。”《緯書》載:“慶都生堯時有石流血,父惡之,寄于伊侯長孺之國。”石龍之基巖為血紅色,有血石泉。伊水又稱堯水,“山留禹鑿門,川閣堯水痕,古人不復見,古跡尚或存,歲月易凋謝,善惡難湮淪。”(邵雍《川上南望伊川》詩)。

大禹的父親鯀為崇伯,據(jù)《漢書.古今人表》載:“鯀妃,有新(莘)氏女”。《水經(jīng)注·伊水》載:“禪渚水,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饒魚葦,禹父之所化。……涓水又東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歸藏·啟筮》載:“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化為葬,即鯀死后葬于伊川禪諸水有莘之地。《夏商周斷代工程》碳十四測年數(shù)據(jù),夏文化二里頭一期的考古學依據(jù),就有采自于伊川境內南寨遺址出土的文物。

夏人杜康即夏帝少康,在伊川土河康水造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釀酒鼻祖創(chuàng)仙酒杜康酒成千古佳話。

商相伊尹被孔子稱為“大賢唯有伊尹”。被孟子贊譽曰“伊尹圣之任者也”。《姓氏尋源》載:“伊尹姓伊,以有莘氏女采桑伊川,以伊為氏。”伊尹故里在伊川縣平等鄉(xiāng)大莘店,有伊尹祠。

《左傳》載楚莊王伐陸渾之戎,觀兵周郊,“問鼎中原”成語典出伊川平等鄉(xiāng)古城村。

《東周列國志》載周赧王向商人借債難還,筑高臺避債,“債臺高筑”成語出于伊川平等鄉(xiāng)古城,有避債臺遺址。

隋唐時期的皇家寺院凈土寺,位于伊川白元鄉(xiāng),該寺最奇特之處,是建在一坐狀如巨型觀世音像的山體上,巨型觀音長達數(shù)公里,與天然石龍遙遙相對。巨型觀音頭朝洛陽龍門,與隋唐東都洛陽城南北中軸線相照。凈土寺是隋唐洛陽城的鎮(zhèn)城之寺,當年隋煬帝欲定都洛陽,登北邙山看王都風水,南望伊闕,曰:“真龍門也!古人何不建都于此?”考古發(fā)掘證實,隋唐洛陽城南北中軸線正好穿越伊闕龍門口,直指伊川境內凈土寺所在的天然巨型觀音。故凈土寺在隋唐時期屬皇家寺院,著名高僧唐玄奘法師,九歲出家于凈土寺,后又從這里到西天取經(jīng)。現(xiàn)該寺尚存有大殿五間。

伊川新城故城是中國最早的城之一,新城故城墻夯土基址,屬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傳為崇伯鯀所建,《淮南子》載:“鯀筑三仞之城”、“鯀筑城以衛(wèi)君,造廓以守民,城之始也。”新城古城一面靠山、三面環(huán)水,正屬三仞之城。還有聚仙觀,相傳八仙在此聚會。莊子洞,莊子在此寫下有二百多個成語故事的《莊子》一書,洞中有天然石蝴蝶。南岳廟在伊川鳴皋鄉(xiāng),廟門正對九皋山主峰,是北魏孝文帝祭天的廟宇。鶴鳴觀,在伊川酒后鄉(xiāng)九皋山之頂,《詩經(jīng)·小雅》“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是講九皋仙境。唐代大詩人李白游伊川,寫的《鳴皋歌》中有:“虎嘯谷而生風,龍藏溪而吐云,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欲臥鳴皋絕世塵”的詩句。

石龍旁邊還有天然石鳳凰、天然石龜,均為吉祥景觀。也顯示伊川是風水寶地。唐代洛陽八大景中,伊川有“平泉朝游”、“龍門山色”兩個。商開國名相伊尹,唐相姚崇,唐相李德裕,后梁太祖朱溫,后唐莊宗李存勖,宋威武郡王石守信,宋名相范仲淹、文彥博,易學大師哲學家邵雍,理學家程顥、程頤等歷史名人,均選擇伊川為長眠安息之地。以石龍為中心,東有少林寺、中岳廟、風穴寺。西有花果山、神靈寨、九龍洞。南有陸渾水庫、天池山、白云山、老君山、石人山、雞冠洞、重渡溝。北有龍門石窟、白馬寺、青要山、小浪底等著名旅游景點。洛陽南部旅游快速公路距石龍僅四公里,距洛界高速公路僅十多公里,是一個有廣闊開發(fā)前景的以龍文化為龍頭,包括豐富民族傳統(tǒng)文化景觀與秀美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旅游景區(qū)。

石龍景觀已列入《洛陽市旅游地質景觀分布圖》。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到石龍地區(qū)考察,《中華龍·源流文化》的作者歸國華僑陳富城先生親臨石龍,揮筆寫下“天然神龍越萬年,中華文明有八千”。并在他的專著中辟《龍的奇跡》專章對天然石龍予以介紹。

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會員,龍鳳文化研究學家王大有、寧艷娟為天然石龍的發(fā)現(xiàn)評論道:“洛陽伊川大莘天然石龍是世界上僅有的祥瑞自然景觀,兆瑞中華騰飛。龍種龍子龍的傳人,乃是天造地設的大自然賦予,是自然風光奇跡旅游之最。文獻典籍載神農母感神龍首于常陽(羊),是則洛陽伊川有莘之地,當是炎帝神農誕生地,石龍之鄉(xiāng)則為中華始祖發(fā)祥之圣地。炎帝在九龍溝常陽設靈臺,樹圭表,仰觀斗魁,日觀大明九皋,昏察星相,立四時八節(jié),定天下之中,而肇有中原、中國。承伏羲少典之制,此地皆有遺跡可證。宜作中華文明(科技、天文、農業(yè)、歷法)八千年圣跡開發(fā)。使洛陽伊川九龍溝的遠古遺址,成為與中華始祖互證之圣地。成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圣地。故當將泯沒之史跡重新昭告天下,不然何顏面對祖先創(chuàng)業(yè)艱辛。”王大有先生為石龍題詞:“神農龍”,并在他的專著《圖說中國圖騰》、《三皇五帝時代》中對天然石龍作專門介紹。

新華社高級記者王兆麟為天然石龍題詞:“華夏奇跡”。

中華龍脈書藝顧問周乙通和北京潮人聯(lián)誼會秘書長顏順欽,于2000庚辰世紀龍年冬至日,專程從北京驅車親臨天然石龍,目睹當日東風、西風在石龍、石鳳處陰陽交匯的奇觀實景,感慨萬分。周先生題詞:“龍鳳呈祥瑞,萬民樂太平。”顏先生題詞:“太平盛世,飛龍奇觀。”

中華文化復興系列活動倡導者李伯淳先生題詞:“飛龍在天”。

中國黃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員許順湛先生題詞:“龍騰虎躍”。

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洛陽市原市長、原市人大主任任普恩親臨石龍考察,題詞 :“陸海臥龍,神州奇觀”。

蘇州鐵道學院旅游系葉驍軍教授題詞:“天然奇觀伊川龍,電波驚世洛陽風”。

洛陽市歷史學會原會長曹法舜先生到石龍考察題詞:“河洛大莘臥神龍,開天闢地自形成,國之瑰寶民族徽,華夏神州永昌盛”。

海外友人季文藝先生為石龍題詞:“東方騰紫氣,北國駕祥雲(yún),三山五嶽連天海,草木雲(yún)中一神龍”。

著名書法家劉敏世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為石龍題詞:“天然神龍,中華騰飛”。

交通部駐洛扶貧工作組王宏圖、羅鴻權、陳虎躍、趙澤民等到石龍考察,分別題詞:

“千年巨龍今猶在,萬年中華永不衰”。“伊洛神龍居伊川”。“國之祥瑞”。“奇觀石龍”。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龍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從萬年以來的歷史看,不論朝代如何更替,歷史怎樣變遷,龍文化始終是一脈傳承永不衰敗,究其原因是龍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龍文化所包蘊的天人合一,國家一統(tǒng),民族和睦,陰陽互補,禮義誠信,正中仁和,自強不息,多元兼容,五湖四海,奮發(fā)向上,變化創(chuàng)新等豐富文化內涵,始終激勵著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生生不息,奮斗不止,成為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團結向前的精神紐帶。

由統(tǒng)戰(zhàn)部華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龍·源流文化》(作者陳富城),彩版第一頁是天然石龍春、夏、秋、冬實景照片(攝影翟智高)。在這本書的出版座談會上,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中華海外聯(lián)誼會副會長田鶴年先生發(fā)表講話,他說:“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在歷史長河中,龍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崇拜物、神靈、藝術形象,溝通了中華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的關系,增進了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團結,對民族融合、文化統(tǒng)一起到了積極作用。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龍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相當大的份量和亟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

這本書第四章“龍的奇跡”中指出:“要強調一點的是,石龍所在地域正是黃河流域文化區(qū)的中心,是中原龍源的腹地。在這里出土的還有大量距今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器物,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至夏、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也十分豐富。我們認為作為中華龍文化源頭之一的濮陽一帶和伊川天然石龍的發(fā)現(xiàn)會為我們追溯龍源提供更多的依據(jù)。不管沉睡幾千年的天然石龍石是否能成為探源的焦點或依據(jù),但作為龍鄉(xiāng)的奇跡它將同出現(xiàn)在中華大地上的龍紋一樣,激起人們景仰和自豪,并將同祖國的山川一樣永存”。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博士生導師、著名民族考古學家李仰松先生對洛陽伊川天然石龍給予很高的評價:“龍,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有其深刻的內涵和歷史背景。如本地(伊川)發(fā)現(xiàn)的天然石龍、查海出土的巨型石塊堆砌龍、濮陽出土的蚌塑龍、黃梅出土的卵石擺塑巨龍,以及我國歷代文獻所記載的各民族神話、傳說中的‘龍’等等,它已形成了我中華民族古今信仰、團結奮進的精神支柱。天然石龍的發(fā)現(xiàn),更加顯示了中原龍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風采。”(摘自2001年6月16日來信),李仰松先生為伊川天然石龍題詞:“石龍騰飛中華志,古今敬仰民族魂。”

洛陽天然石龍是華夏神州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體形最大、龍形最逼真、年代最久遠的中華龍。天然石龍與中國龍文化、龍文字、龍文物、龍神話、龍風俗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研究中華龍的形成和發(fā)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對天然石龍的保護、研究和開發(fā)是十分必要的。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jīng)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wǎng)站文章是由網(wǎng)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的文章請發(fā)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她創(chuàng)業(yè)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yǎng))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yè)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wǎng)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