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寶川的地貌確實獨特,我們把它定名為‘冰湖石林’地貌,這在國內屬于首次發現。”昨天,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韓同林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新觀點。
多名專家先后探訪望寶川
距離昌平十三陵僅數公里的望寶川,地理愛好者楊春林首個發現了這一地區奇特的石蛋地貌。去年11月19日,本報曾邀請中國地理協會第四紀冰川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趙志中等一行前往現場求證,初步得出結論是:望寶川石蛋地貌“高度疑似”冰川遺跡。近兩個月來,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韓同林、科技處高級工程師陳尚平等地質專家經多次深入細致考察后,于昨天提出了一個全新名詞———冰湖石林。
“望寶川一帶的冰湖石林地貌,石柱大小不一,但錯落有致。伴隨冰湖石林地貌的還有冰湖蝕穴、冰湖蝕洞、冰湖平臺等地貌。”韓同林說,這是幾位專家共同考察后得出的結論。
“冰湖石林”地貌———韓同林解釋說,是由古冰川運動退縮過程中形成的冰面湖湖浪沖蝕和磨蝕作用產生的石林地貌,在我國其他地區也有發現,如內蒙古克什克騰的阿斯哈圖花崗巖冰石林等地;但多為一些湖蝕洞穴、湖蝕平臺等,也見少量的湖蝕柱發育,但分布十分零星。
韓同林認為,像望寶川一帶大面積分布發育良好的冰湖石林地貌,在我國屬首次發現。這里的冰湖石林地貌,不但形態特征怪異,景觀獨特,同時由湖浪對巖石的沖蝕磨蝕作用所產生的巖石碎屑物質及湖相沉積,也有大量保存。
首次發現馬蹄形冰臼
韓同林研究員稱,在望寶川還首次發現了多位專家欲尋而不得的重要地質遺跡:冰川飄礫物和冰臼。
“這種冰臼現象的出現,只能是冰川融水以滴水穿石的方式沖蝕下方基巖形成。”韓同林從一疊剛剛沖洗好的照片中挑出一張照片,向記者展示:一塊巨石上有個明顯口小肚大底平的馬蹄形石坑,而其所在巨石一側,凌空夾著一塊直徑近3米的冰川飄礫。
專家稱,除這一處在山頂的巖石面上發現的冰川飄礫物和冰臼外,這一帶還廣泛分布著古冰川運動搬運和堆積作用形成的大量古冰川堆積物。
建議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
韓同林表示,望寶川冰湖石林地貌的發現,不但為第四紀冰川地貌家族增添了新類型、新成員,同時也完全證實在距今二三百萬年的第四紀早期,望寶川及北京廣大地區,確實發生過大規模古冰川運動。望寶川冰湖石林地貌的發現,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
“這在學術界從未提出過。”韓同林坦承,“冰湖石林的提法是一個最新的稱呼。”他強調,新類型的發現和提出不會很容易被學術界接受和認可,而需要一個過程。在冰川研究領域,韓同林自嘲“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學者”,但他同時認為“有爭議才會有科學的觀點”。此外,專家稱在望寶川一帶分布的石英二長花崗巖中,還發現十分罕見的古巖漿流動過程中產生的遺跡———巖漿流動構造遺跡。韓同林表示,自然資源一經破壞不能再生,希望有關部門給予高度重視,嚴加保護和開發利用,“我建議首先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