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葛進 陳超 劉霞 2009年05月31日08:45 來源:《科技日報》
5月28日,日本科學家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宣布了一項引起爭議的研究成果:他們在猴子的受精卵中人工植入外源遺傳基因,成功培育出世界首批能夠遺傳轉入基因的猴。
研究小組在多只狨猴體內植入一種“發光”基因,結果,這些轉基因猴的皮膚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發光,其后代也遺傳了這一特性。
研究人員認為,由于猴與人類同為靈長類,與轉基因鼠相比,這項成果把動物轉基因技術的實際應用又向人類推近了一步。科學家計劃創建猴子家庭來研究人類也會出現的神經退化疾病。但在靈長類動物體內引入有害基因也引發了倫理爭議;有人擔心,該技術可能讓非法的“轉基因人”成為可能。
首例能遺傳轉入基因的猴誕生
日本慶應大學實驗動物中央研究中心的佐佐木恵里小組將一種原產于巴西的小型狨猴———絨耳狨作為實驗對象。他們先使用病毒開發了一種可以將外源遺傳基因高效植入受精卵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再將一種來自于水母的基因———綠熒光蛋白(GFP,現已普遍用作生物標記。若該基因暴露在紫外線下,擁有GFP標記的動物將呈現綠色)種入病毒,再將病毒植入浸在特殊培養液里的受精卵中,使胚胎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發出綠光。然后將受精卵移植入7只正常的狨猴代孕母親子宮內,最終生下了5只幼狨。
通過檢查發現,這5只幼狨的體內都攜有綠色熒光蛋白質。研究人員又從這5只狨猴中提取了一只雄狨的精子與另一只普通母狨的卵子進行體外受精,結果誕生的第二代狨猴體內依然有綠色熒光蛋白質。據此,靈長類動物的轉基因實驗取得了成功。所有這些狨猴都很健康,在正常光線下并不發光。
其實,早在2001年1月11日,美國科學家就宣布用水母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轉基因猴,名叫“Andi”(安迪),但該基因沒有進入安迪的生殖細胞內,因此,其后代沒有遺傳該基因。佐佐木恵里在接受英國《獨立報》采訪時表示,這是人類首次制造出能夠遺傳轉入基因的猴。
猴比老鼠更接近人類
目前在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以轉基因鼠使用最為廣泛,科學家一直使用轉基因老鼠來獲取人類疾病的相關信息。但佐佐木恵里認為,人類和老鼠在生理、解剖以及組織上有很多差異,在靈長類身上重新制造疾病會更有指導意義。而此次日本研究人員的實驗對象狨猴不但在解剖學上與人相近,而且成熟期短,可大量繁殖,很有可能在將來取代大鼠在轉基因研究方面的地位。
此外,鑒于狨猴的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發達程度與人相近,因此轉基因猴在研究人的腦部疾病方面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如日本研究人員就聲稱,今后他們將主要利用轉基因猴研究治療帕金森癥等腦部疾病的方法,而體內含有帕金森癥基因的轉基因狨猴有望在今后一至兩年內誕生。
他們稱,這一技術將使科學家能培育具有某些基因缺陷比如帕金森癥、糖尿病等遺傳疾病的猴子,然后讓這些轉基因猴通過正常的生育將這一特性遺傳,讓科學家在更好地理解這些疾病的同時,避免制造轉基因猴子的高昂成本。
英國帕金森病協會的負責人克瑞恩·布瑞恩表示,這對帕金森疾病的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猴類比老鼠更接近于人類。
佐佐木恵里也表示,能夠操作靈長類動物的生育細胞將不可避免地提出一個問題———是否人類也可以做到。因為其不可預知性,生殖細胞基因治療目前還處于科學研究的禁區,在英國也屬非法。但如果能夠在人類的“近親”猴類身上證明其可以實施,或許科學界需要重新考慮使用生殖細胞基因治療來永久性地清除遺傳的疾病基因。
面臨倫理爭議和技術難題
但許多動物福利組織卻譴責該研究,他們認為,動物模型并非研究人類疾病的好模型,該技術將導致實驗室使用越來越多的靈長類動物,而許多歐洲國家正在盡力減少靈長類動物在實驗室中的使用。
據統計,第一只轉基因老鼠在上世紀80年代“出世”,2007年,全球的實驗室里有110萬只轉基因老鼠。
另外,該技術也存在發展障礙,科學家需要證明這個技術是否能在轉基因猴身上重新制造人類的疾?。灰惨C明轉基因猴比其它動物更有效。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