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07日 02:10新京報
電影《粉紅豹II》正在國外上映,翻拍前的經典老片讓片名成了很特別的一個詞。但在現實自然界,粉紅色的動物到底多見嗎? 我們知道的大千世界繽紛多彩,有的動物顏色土灰,不容易看見,有的鮮艷奪目,有的顏色單一,有的卻雙色夾雜,有的動物還會變色。在演化過程中,動物是如何選擇自己的顏色的呢?都有哪些因素影響了每種動物具備了現在獨有的色彩? 1 追求隱身效果 顏色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我們觀察到的一個顏色,其實受到了視網膜、光源等等種種限制和影響,并不一定代表著客觀上的顏色。 即使是“粉紅鬣蜥”,它的粉紅色也有點“土氣”。放在火山口、沙地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并不特別明顯。事實上,和大部分爬行動物一樣,這種地鬣蜥也選擇了和周邊環境接近的顏色。 “大多數動物會選擇和身邊物理環境相似的顏色,這是一個主要原則。”陶毅介紹說,這類出于適應的目的而選擇的顏色通常很“實用”。比如沙漠里的動物多土黃色,雨林中的動物多綠色等等。多數情況下,選擇實用色是為了適應環境,更有利于捕食或御敵,因此呈現出偽裝色或保護色作用。比較知名的偽裝藝術家有甲蟲、螳螂、毛蟲、蛾、蛇、蜥和蛙等,而其中,如馬達加斯加的葉尾壁虎和美洲大螽斯可是大師級的水平。偽裝色也可以為了捕食,比如,綠蝮蛇常常會偽裝成樹藤,一動不動地盤在樹上等待獵物路過,偽裝成落葉堆的熱帶雨林網紋蟒蛇也同樣具有爆發性攻擊力。 遠在北極的北極熊也看上去具有和環境一致的顏色,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北極熊的毛發呈透明色,通過反射把雪地的白色呈現到自己的毛皮上。 連海洋中的水生動物也會選擇和環境一致的顏色,海水并非藍色,從下往上看更偏于淺色,從海面往下看海水則更深。因此,大部分在海水表層生活的魚類背部呈深色,腹部呈白色,盡可能地避免被發現。而在深海處的熱帶魚之所以多姿多彩,顏色鮮艷,是因為它們選擇和珊瑚礁一樣鮮艷的顏色,繼而可以得到保護。 2 白化動物野外難生存 “在正常情況下,一些動物因體內基因突變會產生遺傳分化現象,產生了與普通個體完全不同的體色。稱之為色型或變種。”喬軼倫說。 基因突變不僅能導致單純的體色變異,有時還會使動物身上的圖案及花紋產生變異。比如,孟加拉虎有金虎、銀虎、雪虎、金銀虎等色型,它們除了在顏色上有著明顯的差別外,身體內部結構和習性完全沒有兩樣。 與顏色有關的基因突變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白化病”。很多在人們看來很可愛或者象征祥瑞的白色動物,其實都是病變的產物,比如小白兔、白鼠、白虎、白蛇等等。它們全身皮毛(羽毛或鱗片、甲殼)變得雪白。眼睛的虹膜里沒有色素,可以直接看到血液的顏色,因此它們的眼睛就呈紅色。 “關鍵是缺少一種控制色素的酶,不能合成黑色素,因此毛就變成了白色。”喬軼倫說。白化動物只是某種普通動物的“病態”個體,并不是獨立的物種。在自然界,出現“白化”的概率很小,大概只有萬分之一。事實上,“白化病患者”的生存能力也是很低的。它們的體質很差,懼怕陽光,在強光下眼球會震顫,還容易患上皮癌,對各種細菌、真菌也十分敏感,容易生病,因此壽命也很短。 因為白化動物在群中顯得“與眾不同”,比如,一群黃色的鹿中突然出現一頭白化個體,它更容易招致敵害的發現。而且,視它為“另類”的同伴通常不愿意和它交朋友,所以它將失去繁殖的機會,所以在自然界中發現的白化動物很容易被淘汰,形成新物種的可能性很小。 從遺傳學角度看,白化病變成一個新的物種的可能也很低。“白化病基因是一種隱形的突變基因。”陶毅說,“大多數有害基因都是隱形的,一般要求父母雙方都有病,下輩才會致病。” 不過,即使是親緣關系很近的動物之間發生了重合體,能夠繼續繁殖的機會也非常小。“白化動物主要還是人工選擇的力量,人非要這個品種,不斷繁殖,一代代就形成了按照人的目的改變的動物,其他如豬、羊、馬等家養動物的很多顏色、形態也是這么造成的。但放回自然界沒幾個能活。” 3 玩玩花樣變變色 顏色的選擇是內外因共同合力造成的結果。除了遺傳因素之外,外部環境中的溫度、水分、日照以及食物等因素,同樣對動物體色的影響很大。比如食物就會影響動物的顏色。人們常說:“吃什么像什么。”火烈鳥因為長期進食含葉紅素的食物而有著紅色的羽毛。 外部環境還會造成內部色素、血管的變化,從而引起變色。有的蛇由于環境條件和生理狀態的改變,蛇體內的色素細胞會伸張或收縮,引發色變,從而產生黃化、紅化、色斑顏色、形狀等各種色型變異現象。 鬣蜥同樣具有很強大的變色能力,在不同的熱度、濕度、光照條件下,它們的皮膚血管發生變化。比如原產于中南美洲熱帶雨林的綠鬣蜥就會隨著年齡變色,幼體翠綠,成體棕褐,還有藍面型的綠鬣蜥,成年后整個頭部都呈藍色,甚至還有極少數綠鬣蜥會變成全身紅色的色型。 陸地生物中的變色大王當然就是避役(變色龍)。它在短時期內就可以根據環境和自身情緒改變顏色。避役變色完全取決于皮膚表層內的三層色素細胞,這些特有的色素細胞中充滿了不同顏色的色素,可以在神經的刺激下交融變換。 正因為蜥蜴類如此強大的變色能力,長期和蜥蜴相處的喬軼倫也懷疑,所謂的“粉紅色鬣蜥”是否和鬣蜥的變色功能有關。 其他的變色動物也有不少,一些動物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色,如白頰長臂猿,雄性黑色,雌性灰白,小猿出生時金黃色,隨著年齡增長慢慢毛色變深,直到變為黑色,到快成年時,亞成雌猿又變成了灰白,小雄猿則保持黑色到成年。另一些動物則會通過黑色素的產生和減少,隨著季節換毛換羽。比如生活在寒帶的雪兔,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毛是純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換上棕褐色的毛,與夏季苔原的斑駁色彩很相似。 縱觀動物界,真是色彩繽紛,幾乎沒有哪種顏色是不存在的,而無論出于哪種目的的選擇,顏色都是動物演化的一大王牌。 新知專題采寫/本報記者 金煜 本專題感謝:陶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喬軼倫(北京動物園兩棲爬行動物館技術員)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