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故事也拿來作景點開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近日的招商舉措不由得讓人反思國內如今利用文化資源進行旅游開發的諸多問題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許由、實習記者姚阿珊報道 日前,據媒體報道,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以《金瓶梅》故事為文化背景,投資兩千多萬開發建設《金瓶梅》遺址公園,預計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正式向公眾開放。公園占地總面積達1.5平方公里,公園目前 正按照《金瓶梅》描寫的場景復建《金瓶梅》遺址公園、釣雪園、曲水園等園林建筑及大批附屬建筑。
而當《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分別向國家旅游局、安徽省旅游局以及黃山市旅游局相關人士分別咨詢此事時,卻均得到“不清楚”或“不知道”的回復。但記者發現,在中共黃山市徽州區委辦公室承辦的徽州招商網“招商項目”中,2003年“《金瓶梅》故事景點開發”就已納入該區的旅游房地產招商項目,并已列出詳細的招商內容。
無關文化,只關獵奇
記者在徽州招商網上“《金瓶梅》故事景點開發項目簡介”中看到這樣的論述:“書中主要人物‘西門慶’的原形為西溪南大鹽商吳天行。‘西門慶’的私家園林花園(葫蘆門、果園、野徑園)、‘藏春塢’等在西溪南依舊可見。《金瓶梅》是全方位傳播徽文化的載體,扯動著徽文化的每一根神經。”根據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根據當地學者潘志義的研究,《金瓶梅》的作者權已經被歸于當地文學家汪道昆名下。潘志義等人還認為書中的主要人物原型都是徽州西溪南村人,書中的故事也都發生在徽州一帶。
就《金瓶梅》的作者歸屬和創作背景問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
知名旅游專家王建明也認為,徽州區西溪南村開發《金瓶梅》遺址公園明顯是想“打個擦邊球”,利用《金瓶梅》內容的私密性和敏感性來制造話題、吸引眼球。但是在中國,性的神秘感破除得很快。如果是在五年前,甚至是三年前還能達到這樣的目的。但在現在安全套自動售賣機都已經進入大學校園的環境下,性的神秘感即便不是已經“蕩然無存”,也已經是“氣若游絲”了。希望利用《金瓶梅》故事中存在的有關性的內容吸引旅游者前來旅游的想法,是可笑的。
明知“打水漂”,投資也有人?
徽州區西溪南村是千年古村落和古徽州的商業重鎮,曾出現徽商近百位,宋代至明清時代的私家園林就有十多處。當地還保存了古商業街道、古巷弄、祠堂、古橋及百余古民居,其中的“老屋閣”與“綠繞亭”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此可見,西溪南村的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并不是旅游資源匱乏到一定要和《金瓶梅》遺址扯上關系。從旅游開發的角度,王建明也表示不贊同西溪南村開發《金瓶梅》遺址公園。
王建明認為,開發《金瓶梅》遺址公園類似于近年國內興起的建設主題公園的做法。旅游業界和學者對這種做法是不感興趣的,這種項目投資多、回報小、風險大,很容易將投資“打水漂”。例如,今天去北京市朝陽區公園游玩的游客中,有幾個知道那曾經有個沒興旺幾天的“西游記宮”?旅游業界和學者能夠對建設此類公園保持冷靜,但有兩類人還是對此趨之若鶩:一類是房地產商,另一類是投資商。房地產商通常是以和政府聯合開發為名,沒有真實的投入,并趁勢占有土地資源,例如北京的歡樂谷。而投資商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進行少量的前期投入,再以項目為抵押向銀行貸款。這種文化旅游開發幾乎成了投資商和房地產商投資盈利的手段。加之,在地方官員中普遍追求建設政績工程,利用文化招商建設各類文化公園成為這些人謀利的工具,更談不上什么保存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了。
其實,利用文化資源進行旅游開發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開發《金瓶梅》遺址公園也不是第一次,山東和河北都曾有類似的項目上馬。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以明代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為依據修建的文化公園;杭州宋城則是對名著《水滸傳》時代風貌的重現;今年三月,西安市民開始積極呼吁修建“唐詩公園”。這幾個旅游項目都是以中國古典文化的精粹為中心,向人們傳達了健康、積極的訊息。但是利用文化招商的出發點畢竟還是商業利益,文化的出現更多地是作為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當清明上河園外的小販大聲叫賣:“批發清明上河圖!”的時候,令人不禁想到當文化遭遇商業時,文化注定是被賤賣的搭售品。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