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1 08:25:00
“是用水煮,還是用火烤,或者從18樓扔下?”這是濟南市東部某小區,幾個七八歲孩童在玩耍時,制定的一樁“殺貓計劃”。
雖然,這樁計劃在熱心市民的干預下最終以流產告終,但它留給社區居民的沖擊,依然在繼續……
一樁流產的“殺貓計劃”
近日,家住濟南東部某小區的市民石女士,向記者講述了這一樁流產的未成年人殺貓事件。一天晚上7點,石女士到小區里遛彎兒,發現同住一小區的幾個男孩捉住了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貓。“用水煮!”“不,該用火燒它!”“干脆,從我家住的18樓上扔下來。”幾個七八歲小孩,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
石女士回憶,當時她還不太明白孩子們說的是什么。等她聽明白,他們是在商量如何處理這只小貓時,不禁吃了一驚。
隨后,一男孩開始用腳使勁兒踩小貓的頭部;又有一小男孩拿塑料繩拴住小貓的脖子,使勁兒勒住;接著,為了防止小貓逃走,他們開始把貓往身旁的樹洞里塞。
實在看不下去的石女士,開始阻止孩子們的行為。頗費了一番工夫,她才把這只奄奄一息的小貓救了出來。
虐貓背后是社區大環境
在這樁流產的“殺貓計劃”背后,是否還存在著更深的社區大背景?
對此,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探查發現,一些未成年人虐待流浪貓的行為比較常見。一些孩子不僅會用石塊,投擲小區內的流浪貓,甚至會縱容自己家里養的寵物狗去追咬流浪貓。
在隨后的采訪中,記者詢問了一些未成年人的看法。有的孩子表示,現在狗比貓貴,寵物狗非常值錢;流浪貓是沒有家的,是很低賤的。“我們家的狗值好幾千呢!這些貓沒有主人,我們欺負它,也沒有關系。”一8歲的小學生說。
記者發現,不少有虐貓想法的孩子都帶有模仿的痕跡,他們或是從電視里,或是從家人那里,或是從社區的生活中發現過虐待流浪貓的行為,從而跟著學。同時,男孩們經常扎堆游戲,一個孩子有了這種想法,其他一起玩耍的孩子也會效仿。
“厭貓族”和“愛貓族”暗戰
如今在不少小區內部,在處理流浪貓的問題上,成年人也會形成兩個派別———“厭貓族”或“愛貓族”,兩個族群時常發生暗戰。
一些討厭流浪貓的居民表示,流浪貓繁殖非常快,不少小區內甚至有流浪貓泛濫的現象。“這些貓身上通常有虱子和病菌,而且每到發情季節,那種叫聲太招人煩了。”一名男市民就對此深惡痛絕,“我恨不得流浪貓全部死光!”
同時,也有很多居民對這種想法表示了鄙夷,他們是喜愛流浪貓的族群———“愛貓族”,其中大部分都是女性市民。在一些小區內,甚至會有市民組織起來集中喂養流浪貓。
家住歷山路上的李女士就是其中一員,她不僅家中養著兩只貓咪,還時常帶著貓糧到小區內喂養流浪貓。“它們本來就沒有家,如果再被趕盡殺絕,就太可憐了!”李女士說,每當她遇到小區里有人虐貓,都會上前阻止。
兩種對待流浪貓截然相反的態度,還會在社區生活中碰撞生出“火花”。一些小區內的流浪貓,時常會一夜間全部消失無蹤。還有的小區,鄰里間甚至會為是否容留流浪貓,大打出手。
“我們住的小區里,幾個婦女喂流浪貓,惹怒了一個男鄰居,雙方打架,最后把警察都叫來了。”市民張先生說。
孩子虐貓或致缺乏同情心
“厭貓族”與“愛貓族”的斗爭仍在繼續,而一些居民也對發生在未成年人虐待流浪貓的問題上,表現出了憂慮的情緒。
從事青少年教育的心理咨詢師丁祺表示,從未成年人虐貓事件上,反映出的是未成年人心理問題。
“七八歲的小男孩認知能力還有限,他們的道德觀念正處在成形的過程中,所以他們通常是在模仿大人如何做。”丁祺介紹,可能這種行為,在部分大人眼中,只認為孩子是調皮、好奇心所致,“其實不然,這種虐待行為會導致孩子們將來缺乏同情心、責任感甚至產生對他人冷漠的態度。從現在對待動物的態度上,孩子們也在培養將來對待人的情感。”
丁祺說,如果大人發現孩子有虐待動物的傾向應加以阻止,“首先,要立即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同時可以采取引導的方式,讓他去關愛動物,培養他的同情心和責任感。這往往需要大人通過言傳身教,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據悉,中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保護法》(建議稿)目前已完成,其中規定,如傷害動物將視情節處以不同金額罰款;如虐待動物致死,將負一定的刑事責任。
有犯罪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虐殺動物不僅有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會增加其今后違法犯罪的幾率。
來源:百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