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聞 時間: 2009-07-15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王廣永
似“迷你豬”的魚類牙齒化石(放大圖)。
難道它是無肋魚?
三水又現大批五千萬年前古生物的化石 本報訊 (記者王廣永 實習生周丹攝影報道)三水繼前段時間被人發現魚類、青蛙、龜類等化石之后,近日又有人從三水盆地中部發現有疑似鱷魚等化石。此外,這次新發現的化石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驚喜,一條“無肋魚”,還有一個蜷縮著身體,長約20厘米像一只迷你豬的動物化石和大頭長尾像娃娃魚的爬行類動物化石,都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目前尚不能辨別其為何種物種。據中科院專家張江永稱,此次新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是否為新發現的物種,目前不好下結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化石在科學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意義。 三水首現疑似鱷魚化石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發現鱷魚化石的張曉軍家中。記者剛邁進他的客廳,便看到靠墻的長椅上擺著一塊長約70厘米的石片。張曉軍告訴記者,這塊石片便是剛剛清理出來的鱷魚化石。只見這塊大石片旁邊擺有數塊小頁巖片,全部為齒化石和鱗片化石,牙齒和鱗片全部附著在石片上,石片上還印有牙齒的凹槽。記者細數了一下,共有8顆牙齒和一塊鱗片。可是這塊大石片并不能看出是鱷魚的模樣,為什么能判定它是鱷魚化石呢? 記者昨日采訪了中國科學研究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他表示,今年4月,他曾看到該化石標本,但當時并未看清其全貌,從采集出來的牙齒和鱗片來判斷,該化石很可能是鱷魚的化石,且據地址年代來判斷,其生活的年代距今約有5000萬年。 張江永表示,該化石能否很好地還原5000萬年前的生存環境,還很難說。不過,這塊化石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時期的生物斷面。 盆地斜坡現“無肋魚”? 張曉軍哪來的那么多生物化石?他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張顯球從事地質勘測數十年,他也曾多次跟隨父親去野外搜尋化石。而這些化石素材是今年3月跟隨父親在三水盆地中部的一塊山坡上采集回來的。由于時間較緊,直到昨日他才將這些化石中的一部分清理出來。不過僅就清理出來的這一部分足以給張曉軍莫大的驚喜,因為除了發現疑似鱷魚化石外,他還發現了不少魚類化石和尚不能辨清類別的古生物化石。 張曉軍向記者展示了幾塊古魚化石。其中一塊魚的化石長約36厘米,寬約16厘米,該化石不僅能清晰呈現出這條古魚的頭骨及椎骨,就連他的背鰭和尾鰭也清晰地保留了下來。讓人琢磨不透的是,這條魚竟沒有肋骨。“之前發現的‘古舌魚’能明顯地看到它的魚肋骨”張曉軍說。 柔軟的鰭部都能保存完好,為何保護胸腔堅硬的肋骨沒能保存下來呢?它會不會是條“無肋魚”?張江永說,這條古魚并非一定是“無肋魚”。“此前我也見過無肋的魚化石,魚死后會快速腐爛,肋骨解體”,張江永稱,若該魚真是一條“無肋魚”則實屬罕見。 樣似“迷你豬”或為“淡水魚” 這次清理中,最令張曉軍興奮的并不是上述的鱷魚和魚類化石。“鱷魚化石在其他地區也曾有過發現,魚類化石發現的種類則更多”,張曉軍說,真正令他驚喜的是,從未見過的一個古生物化石。張曉軍稱,這次發現的化石有可能是新發現的古生物物種。記者看到,這塊化石約20厘米長,看上去整個身體蜷在一起,呈對稱性,下方還能看見兩只粗壯的腿,像只迷你小豬。它身上的骨骼清晰呈現,頭向著身體,嘴部為尖狀,但上、下顎部分脫散,但還是能看清其嘴中的一排細小牙齒。 在這塊動物化石的旁邊,還附著著一條可愛的“洞庭魚”化石。根據地質年份,三水盆地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從白堊紀到新生代都有,其中年份大約都在5000萬年前。“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古生物化石,還弄不清楚它是水生爬行還是哺乳類動物”,張曉軍說,“我從1984年版的《古脊椎動物手冊 》中沒有查閱到相關資料”。 張江永表示,從化石來看,其僅僅是一個魚的頭部骨骼,他判斷是淡水魚,“幾千萬年前,這個地方是盆地,生活的都是淡水魚”,張江永說,直到現在,三水還沒有發現海魚的遺跡。但對于那只長約30厘米長相似“娃娃魚”的生物化石,張江永說,從形態上來看,可確定為爬行類動物。但具體是何種古生物,目前尚不好做出判斷,需更權威的學科專家研究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