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捕 蟬(鄭玉黨)
2009-08-14

        在童年的記憶中,最有意思的要數捕蟬了。

“蟬”,俗稱“知了”。 “知了”出土后,喜歡爬樹,需要找個安全的地方蛻變,所以大家叫它“知了猴”。

蟬的品種繁多,世界各地都有。它是一種多年生昆蟲,有三五年的,有十幾年的。當地的老人說,“蟬生三年出土”。小時候做過試驗,差不多。據說,美洲有一種蟬,在地下要活17年,是躲避天敵的自然選擇。

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很多東西都與文化聯系在一起,蟬的文化當然也不少。有眾所周知的螳螂捕蟬、金蟬脫殼、噤若寒蟬,也有鮮為人知的蟬的“五德”,曰:“頭上有冠帶,是文;含氣飲露,是清;不食黍稷,是廉;處不巢居,是儉;應時守節而鳴,是信”。因此,古今的文人常以蟬自命清高,以蟬談兵說計,以蟬悲天憫人。

我是俗人,食五谷,吃雜糧,沒打算成仙了道,所以就與鄉親一塊兒捕蟬,一塊兒食蟬,作為開葷的牙祭,也留下了快樂的童年。

蟬在入夏出土,夏至后的一段時間達到高峰。當地有諺:“打完場,垛完垛,‘知了猴’出來一大撂!”

傍晚時分,房前屋后,池塘邊,馬路旁,到處都是捕蟬的鄉親。男女老少,低著頭,貓著腰,端著煤油燈,打著手電筒……碰面的“問候”就是:“逮到幾個啦?”回答時,有的興奮,有的嘆惜,不過多多少少總會有所收獲的。

抓“知了猴”的辦法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挖”、“找”、“聽”、“挑”。

“知了猴”從土里鉆出來,全靠前面的兩個大爪向上打洞。“知了猴”的洞,我們最先看到的只有芝麻大小。之后會逐漸擴大,黃豆大小……玉米大小……等到食指大小,便可以從土里鉆出來了。在這個階段,我們會用隨身攜帶的小鏟子把它“挖”出來。假如沒帶鏟子,也可以用樹枝或手指把它釣出來,不過那需要耐心和功夫。為了增強搜索的效果,可以事先把地面掃掃干凈,這樣更容易早發現,早下手。也有人拿鐵鍬將地面鏟去一層,雖然收益很好,但會有好多“知了猴”被鏟成兩段,更有竭澤而漁之嫌,所以不多用,大家也很不齒。

“知了猴”從土里鉆出來之后,會以最快的速度爬到附近的大樹或者籬笆上進行蛻變。假如看到新鮮的洞穴,便可以跟“蹤”追“跡”在附近的地面或者樹桿上尋找。聽到附近的籬笆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響,也可以根據聲音的方位將它“捉拿歸案”。

夜深后,“知了猴”會爬得很高,這就要帶根桿子,把準備蛻變、正在蛻變、或者剛剛蛻變的挑下樹來。天一亮,完成蛻變的知了會逐漸變黑、發硬,可以振翅高飛了。變黑的知了不好逮,也不好吃。所以,凌晨時分是挑“白知了”(剛剛蛻變的蟬)的最佳時機,鮮嫩的“白知了”也正是食用的上品。

那時的農村,一年到頭吃不到兩次肉,“知了猴”便是上蒼賜予的最好的食品了。大家把逮到的“知了猴”、“白知了”放進鹽壇子或者鹽水中淹制,第二天早上在鏊子上一煎,便是一道香脆可口的美味。那時,一般的家庭都有四五個孩子。僧多粥少,捕的多時,可以分到十來個,少的時候,只能分得一兩個,大人舍不得吃,孩子們便能多得一兩個。物以稀貴,吃的時候也格外仔細,首先吃頭,再是爪子、翅膀,而后是腹部,最后才是胸部的那塊精肉……

蟬蛻入藥,收購站也有收購。不過蟬蛻很輕,一斤要一千多個吧。對于農民的孩子,大家便把攢蟬蛻作為創收的主要來源,即便在上學路上,都會留心揀幾個蟬蛻……

盡管鄉親們設計了天羅地網,其它的天敵也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漏網的“知了”還是成千上萬,抓“知了”也就成為孩子們重要的署期活動。

抓知了的辦法也很多:最常見的是“粘”、“掇”、“火”。 知了的成蟲鄉親們一般不吃,基本上都是為雞鴨開葷,作家禽的飼料。

“粘”,就是拿面筋粘。抓一把白面,用水洗成面筋,或者取一把麥子,在嘴里咀嚼成面筋,放在桿子的頂端,然后悄悄地粘到知了的翼上,在它的屁股是輕輕地一頂,受驚的知了便被牢牢地掛在桿子上了。粘知了是最簡單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掇”的工藝比較復雜。他一般取一根比較結實的高粱桿,把最上面一節的篾均勻地剝開,將瓤取出,然后找一些細藤把它編織成一個漏斗狀的器具,“掇子”便做成了。使用時,將“掇子”悄悄地伸到“知了”的下方,然后向上一掇,知了便陷進漏斗無法脫身。這種辦法比較麻煩,使用起來也比較復雜,效率也不高,所以應用的不是太多。

最簡單的辦法是天黑后在大樹下點一堆篝火,然后不停地搖晃樹干,受驚的知了便從樹上飛下,噼里啪啦地撲向篝火。孩子們只需在篝火前揀起知了,摘去翅膀,放到預先準備的器皿中即可。有時,伙伴們一次可以逮到一臉盆或者半水桶。這種辦法效率最高,不過對知了的種群破壞性也最大,我沒有參與過。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鄉親們每年都在捕蟬,樹上的知了每年都會叫個不停,抑或是生命的宣言,或是愛情的高歌,從沒有停息……這,就是自然,就是自然的選擇。

愿我們的世界永遠那么美,愿地球上的生物永遠生生不息。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