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年09月28日 06:54:48 來源:臨海新聞網
“我們開展‘放生’活動,就是希望引起大家對動物生命的重視,不要無故濫捕濫殺,更不要僅僅為了自己的口福,而導致一些珍稀、瀕危的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減少,甚至滅亡。地球是一個大家庭,人、動物、環境要和諧共存。”
所謂“放生”,就是從市場買來被捕捉待殺的動物,然后放歸山野河川,使它們重獲新生,重享大自然的自由自在。這項活動,今年45歲的陳燈生已經堅持6年了。
9月19日這天上午6時,陳燈生就起床了,忙活著“放生”前應該準備的事項。他叫上一位伙伴,兩人開車去中心菜場,看看買些什么動物去“放生”。
“中心菜場的人都認識我了,畢竟‘放生’這么多年,都是在他們這里買的。”陳燈生告訴記者。他在市場里轉了轉,買了許多泥鰍、鯉魚、龍蝦、蛇、螺螄等,“共花了3000多元,都是大伙兒籌集過來的錢。”陳燈生說,他在買小動物時,總要選擇一些野生的或稀有的動物,他認為它們也是有靈性的,尤其是野生的一類。
在一個攤位前,陳燈生看到一種虎紋蛙,“這可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啊!”他當即將市場里能找到的虎紋蛙全都買下來,拿去“放生”。而在另一家攤位前,一種叫“油菜花王蛇”的蛇類吸引了他的目光,“這種蛇,抓老鼠最好了。”他將賣家的一簍“油菜花王蛇”也全買下來,花了900多元錢。
近8時30分,他和同伴載著大袋小袋一車的動物向城外出發了。記者發現,這次參加“放生”活動的有11人,“以往人數少的時候,就我們夫妻倆,多的時候,則有二三十人。”他們來到城郊的江河湖泊以及山林、稻田,將這些動物放回到適合生存的地方。這一忙,就到了中午11時多。
要說陳燈生組織的“放生”活動,開始于2003年的非典時期。“那時,非典很厲害,國家也很重視,采取各種措施預防、治療非典疾病。我們作為普通老百姓,也希望貢獻自己的一分力,就想著通過放生來減少災難的發生,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陳燈生說,如今我們國家提倡社會和諧,除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包括人與動物的和諧,“很多動物對自然環境都有自己的適應要求,如果環境被破壞了,它們就無法生存,從而會引發一系列的生物鏈反應。因此萬物和諧,則天下太平。”
“民間講,蘄蛇(也叫五步蛇)爬過的水,可以治療麻風病。如果把這種蛇都捕盡殺絕了,最終會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活和健康。”在陳燈生看來,人與動物之間是一種相生相克的關系,所以,他主張保護動物,維持生態和諧。
2003年,陳燈生第一次組織“放生”活動的時候,都是自己家里的人參加,而現在,參加這樣“放生”活動的,已經擴大到300多人了,越來越多的人逐步了解并接受“放生”的理念和方式,并喜歡上這項活動,“‘放生’之后,覺得特別開心,很輕松。”
陳燈生的妻子告訴記者,他們最初“放生”籌集款項的時候,一般總數是幾百元,而目前,他們有時一次就可以收到上萬元的款項。“我們將每次的‘放生’活動所支出的費用,都一筆筆記錄下來,包括買了什么,花了多少,還剩多少。”他的妻子指著那三本記載有6年來“放生”活動明細賬目的本子說。記者粗略估算了一下,6年來,經他們手中出去的“放生”款,至少有十幾萬元。
“我們組織‘放生’活動,就是希望引起大家對動物生命的重視,不要無故濫捕濫殺,更不要僅僅為了自己的口福,而導致一些珍稀、瀕危的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減少,直至滅亡。地球是一個大家庭,人、動物、環境要和諧地生存。”陳燈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