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魚,屬鲇魚科,又名吸盤魚、 垃圾魚、琵琶(鼠)魚。該類魚種作為觀賞魚引進中國,生存能力強,以吸食藻類、底棲動物和水中的垃圾為生,并能大量吞食魚卵和魚苗。
重慶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政策法規科科長鄧享丙稱,一般來說,魚缸內養殖的清道夫魚重量不到100克。該市在兩江流域發現的清道夫魚均重為500克左右,表明該魚已在長江水域里生存了一到兩年,并安然過冬,已適應重慶的氣候和水生環境。
鄧享丙說,清道夫魚在天然水域中每天能吞食3000?!?000粒魚卵和大 量魚苗,威脅其他魚類繁殖生長。目前,在重慶兩江流域尚無該魚種天敵存在的情況下,清道夫魚一旦由個體發展為種群,將嚴重危害本地魚類種群,給當地水域生物鏈帶來災難性破壞。
據了解,長江重慶段水域數年前曾遭遇過食人鯧等外來物種入侵的危機。目前,重慶市相關部門正密切關注清道夫魚種這一新入侵者在兩江水域中的情況,避免其形成種群,對“土著”魚類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
■外來物種:
到底是朋友還是敵人?
2003年底,包括廣東省在內的全國各地都開展了圍剿外來物種“食人鯧”(俗稱食人魚)的行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時過不到一年,這種原產南美的兇猛食肉魚再次出現。據南方網訊,一報社記者在距離深圳市區不足40公里的大亞灣的一個水塘旁親眼看到了成群的食人魚橫行肆虐的場景,令人擔憂。
一名魚塘主試圖在塘中投入國外魚種“激活”魚塘,沒想到引狼入室,在投入數百尾南美洲食人鯧以后,魚塘半年內發生巨變:不僅所有放養的魚種絕跡,而且連在池塘中游水的鴨子都成了食人鯧的“盤中餐”,以致過往的鳥類每經過此處都不敢在水面覓食,這里成了“死亡魚塘”。這些魚有巴掌大小,牙齒鋒利,脊黑腹紅,對于任何扔在水里的東西都會狠狠地咬上幾口,半天釣魚就被咬斷了兩個魚鉤,現場令人恐懼。記者帶著漁具驅車來到這個距離深圳30多公里的水塘,結果發現情況比報料人的說法更令人瞠目結舌——不到1個小時,記者兩根魚竿上的3個魚鉤先后被魚咬壞。記者每一次投下魚餌,除非脫鉤,否則5秒內必有斬獲。更夸張的是,記者先后嘗試用香腸的塑料包裝、樹葉為餌,甚至空鉤竟然也能釣上魚來。這些魚兇猛異常,即使被釣起來也依然不馴,一名垂釣者在摘鉤時拇指被狠咬一口皮破血流。據知情人介紹,這個水塘原本是用來養魚的,這群“兇魚”出現后,主人就不再投喂食料,所以這個塘里的魚更加窮兇極惡。為了證實自己說法的真實性,知情人現場將一只數斤重的鴨子扔進水里,大群的食人魚沖過來,半分鐘后,鴨子被拉出水面,記者發現,鴨子的雙腿已經被咬得血肉模糊。
那么這群兇猛的食人魚是如何出現并霸占這個水塘的呢?距離這個池塘最近一家的養殖戶的說法是,原來這個池塘和其他的池塘一樣是用來養魚的,今年2月左右在投放魚苗的時候,無意中摻雜了一些進口品種,不想卻釀出大禍。這個坑塘開始的時候還有其他魚,但是現在就只剩下了食人魚了,池塘的主人束手無策不再過問,只把鴨棚搬到遠處,任食人魚自生自滅。
據了解,目前魚塘里的成體食人魚數量保守估計在數萬條。看來這種魚又已經被大量引入了!
又現食人魚,誰是引入者?
動物生存策略有兩種選擇:R選擇和K選擇。主要針對鳥類和獸類的K選擇有一個50∶500法則,即50個個體是最小適合生存的數量,50個以下則這個物種將滅亡,50~500個之間則是屬于瀕危物種。R選擇指的是大量繁殖大量死亡的策略,魚就屬于這種類型。哪怕只有一雌一雄兩條魚,它產下幾萬幾十萬卵,其中總有成活的,就總有可能給生態帶來影響。自然界由于長期的競爭和協調中形成了很完整的食物鏈。生存能力強大、攻擊性強的食人鯧進入江河中,缺乏天敵,有可能會大量繁殖,從而打破原來的控制系統。就像在一個機器上插入一把螺絲刀,機器肯定會出故障。這種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說不清楚。但危險性肯定存在。生物入侵,如果從生態系統的角度考慮,那么某個物種在某個生態系統中原來沒有這個物種,是通過人為有意或者無意地從其它生態系統中引入到這個生態系統中,這就叫外來物種。但是,一旦這種外來物種在當地形成自己繁殖,形成對當地生態或者經濟的破壞,這種物種可以稱為外來入侵種,這是以生態系統來界定的。
食人魚在原產地是生態平衡的,那里河水渾濁,食人魚經??床坏礁浇渌~游過而餓死,還有電鰻,能把食人魚電死。食人魚,巴西人俗稱“皮拉尼亞(Piranha)”,但在我國因為食人魚是外來的,本土沒有天敵,而且會成為所有淡水魚的殺手,造成毀滅性后果!
因此,必須加強管理,一定要防患于未然,一旦到該物種泛濫成災了,再控制就來不及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食人魚不但活了下來,而且數量越來越多。
現在,食人魚已經在長江水域生長蔓延,成為可怕的事實。當初禁止不力的后果已經顯現出來。我們現在如果再熟視無睹,一定會自食其果的。
前幾年,國家嚴追過食人鯧,連動物園的都不放過,又現食人魚,誰是引入者?
的確應追查來源,嚴懲引入者!
(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