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08:43合肥在線
今年55歲的胡秀平十年前偶然間收養了一只流浪寵物,隨后便一發不可收拾。現在,她成了五十多只流浪動物的“媽媽”,這些不會說話,但又活蹦亂跳的“孩子”們已經將她壓得喘不過氣來。 40只流浪狗都有名字 昨日中午,胡秀平帶著記者來到了她在長豐租的房子處。離得老遠,就聽見高高低低的狗叫。 這里的環境奇差:房子的墻是古老的黃土墻,還裂著大大的口子。如果不是幾根木頭頂在墻角,恐怕早就傾塌了。 “院子里的每一只小狗都有名字。”胡秀平向記者一一解釋,“這只是小黑、那只是小五、這是小傻瓜……”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有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 小黑是五六年前被路過某大學的胡秀平撿回來的。“剛發現它的時候,它的頭上面給人砸了一個三角形的大洞,眼睛都發炎了。看見人就躲,藏在木頭箱子后面瑟瑟發抖。”胡秀平將它抱了回來,又四處求醫,再天天喂給它米湯,終于將它救了回來。 小五是在前年下大雪的時候被發現的。“我路過四牌樓,第一天看見它在那兒,第二天還在,第三天還在。我一問旁邊人才知道,原來是跟主人出來,然后跑丟了。天下著大雪,它沒吃沒喝的,就坐在雪地上等主人來找它。但那個時候我已經養了很多流浪狗了,就沒有抱走它。等到第五天,我忍不住又去看,它還在那里,下身流了一攤血,已經動不了了。于是,我還是把它抱了回來。”胡秀平說,“它等了5天主人,所以叫小五。” 小傻瓜的故事也是這樣。它的主人從平房搬到了樓房,家里的東西都帶走了,唯獨多出了只狗。于是,主人將它丟在老房子里。它在平房里等了主人一個星期。 最后,鄰居看它實在可憐,才輾轉找到了胡秀平,叫她把小狗接走。因為它特別單純,所以胡秀平喊它“小傻瓜”。 現在,胡秀平一共收養了41只小狗,10只小貓。 人物—— 她是鄰居眼中的“瘋子” 胡秀平是安醫附院的一名會計,每個月有一千多的退休金,本可以過著舒適的生活。可因為這群小動物,她成了鄰居和親戚眼中的“瘋子”、“壞人。” “太多的人說我是瘋子了。”胡秀平苦笑著說,“還有人勸我去安醫附院的精神科看看,親戚也這么說。” 每個月,這些小動物生活費是4000元。一個星期要150斤米、3箱雞架和雞肝,還有喂小貓的魚;再加上500元的房租,還有水電費、動物們生病了打針吃藥的錢。這種經濟壓力逼得胡秀平從一個文質彬彬的會計變成了一個臟兮兮、在菜市場撿菜葉的老大媽。 “在菜市場撿菜葉子,回來剁碎了拌在飯里給狗吃,這樣才能保證健康。”胡秀平說,“冬天的晚上,院子里都結了冰,小狗凍得直哆嗦。煤買不起,我就找鄰居借一把鐮刀去砍柴,先用手把草啊柴啊拽松了,再砍下來背回家,晚上燒了取暖用。” 胡秀平的鄰居對她的行為很不解。“她養狗政府肯定給錢,給補貼。不然她難道白養嗎?”“她養狗一定是有目的,比如賣錢之類,總之不會自己貼錢干的。” 不幸的是,胡秀平的確是自己貼錢在干。“我女兒給我生了個外孫女,我沒有給一分錢。她還偷偷的把孩子的奶粉錢給我,補貼我。”胡秀平說到這的時候淚流滿面。 危機—— “媽媽”被壓得喘不過氣 因為考慮到她家庭困難,胡秀平原來所在的安醫附院又將她返聘回單位繼續工作。為了照顧上班,她天天必須5點起床,坐中巴到火車站,再坐公交車到金大塘,再轉車到安醫附院。每天在路上時間要4個小時。回家以后,要先打掃衛生,再忙著給小狗做飯、洗澡……一天工作下來,累得腰都直不起來。“辛苦都不算什么,關鍵是現在小狗都快沒錢吃飯了。”胡秀平抹著眼淚說。 曾經有人質問過她,為什么花錢在這些“狗東西”身上,不如捐獻給失學兒童。胡秀平說,這是兩回事,失學兒童需要關心,流浪小動物也需要關心。如果沒有人照顧,它們最后的命運只有被虐待而死。 現在,胡秀平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讓這五十多只小動物不被餓死、凍死。 記者手記 胡秀平的故事讓我們想起了本報曾經報道的“合肥小動物關懷中心”的主人公魏敏,她們的共同點是對流浪動物的愛心,是比別人多付出的艱辛……真心的希望,她們的艱辛能早些得到緩解,也希望她們的故事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能解決城市中的流浪動物問題。 見習記者 張梵晞 文/攝 胡秀平和她的“孩子”們 狗狗們都快沒錢吃飯了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