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轉山的藏民 |
梅里雪山,藏語中這座山名為卡瓦格博(Kawadgarbo),意為“白色雪山”。
海拔6740米的主峰卡瓦格博,也稱太子峰,它的“妃子”———6054米的緬茨姆稱為“神女峰”。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17名隊員,全部葬身梅里雪山海拔5100米三號營地的特大山難,使得這座藏族人心中的神山,蒙上了越發神秘的色彩。卡瓦格博,成為一座不可輕易攀登的“處女峰”。
十一月底去梅里雪山?瘋了吧?
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時候,能否看到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能否搭到“驢友”走進雨崩村,去神瀑、冰湖和大本營看看?梅里!梅里!彼時,梅里雪山就那樣召喚著我。
11月28日下午四點,站在德欽縣飛來寺香爐旁,對面的卡瓦格博山腰的積雪、山頂的凸巖、掠過的飛鷹,似乎觸手可及。恍惚間覺得山并不高,自己也能登爬得到山頂的。那一瞬,明白了為何登山:因為山在那里。
進雨崩:靠近卡瓦格博的行走
藏族人崇拜的神山,即使在平時,也會有朝圣者前來轉山。
卡瓦格博的轉山線路分為內轉和外轉。“內轉”是經瀾滄江邊的西當村翻山到雪山圍繞的雨崩村,朝拜神瀑,再返回至明永村,朝拜冰川和太子廟的轉經方式。梅里內轉,現在已經成為許多徒步旅行者熱衷的熱門線路。因為時間有限,我選擇了只去雨崩村。
11月30日六點半便起床,為著日照金山的那一瞬。大概七點半,卡瓦格博的山尖開始泛紅、發亮,慢慢地,半個山體呈現出炫目的金黃色,只是三五秒鐘,光色便明亮了起來,再也不復金山模樣。
看過日照金山,便與昨晚才搭到的旅伴一同前往雨崩村。從飛來寺去雨崩,車只能開到西當溫泉,進雨崩17公里的山路,只能徒步或騎馬。我們選擇了徒步。
走了才一個小時,腳就開始累了。好在山林蔥郁遮陽蔽日,免去暴曬口干之難受。植被茂盛,也使得身在高原,卻沒什么高山反應。三個小時后,大約中午兩點,我們到達3700米的那拉宗埡口。
爬上去,轉過彎,被埡口的美色驚呆:路兩邊,滿眼的五色經幡,在林間的光隙中飛舞,長長地望不到盡頭,足足有一里地。穿越五色經幡路,又是一個驚呆:抬頭便是神女峰!
又三個小時的下坡路,快下午五點終于到達雨崩上村。
神瀑:原始森林盡頭聽山的聲音
一夜熟睡,腳痛緩解不少,前往雨崩下村的神瀑。早晨九點便與另一隊“驢友”一同出發。
這一天來回24公里的路,基本是原始森林,路途較平坦,沿路會看到轉山的藏民擺出的瑪尼石堆、掛在林中樹上或大石頭上的佛珠、羊毛、風化的哈達。
神瀑在原始森林的盡頭,也就是將軍峰和五冠峰的山腳處。走近神瀑的那段路,算是這一天最難走的了,要連續上坡。山上,依然是經幡搖曳。冬天的神瀑,沒有了巨大的水流,是冰凍的雪在巖壁上。偶爾,會有少量的雪從山頂上滾下來,站在那里,就可以聽到山的聲音了。
出雨崩村:沿高山峽谷走了10小時
為了不重復來時的路,我們最后一天選擇了多走幾公里,從雨崩下村走到尼農村出山。這條路,基本是小下坡的峽谷路,且一路山色是多彩。
溯江而行,山林里枯葉鋪地。江水旁的樹木紅紅黃黃綠綠的,正是北方深秋的色彩,在瓦藍天空下,婀娜多姿。行走在只容一人過的山腰上,左邊是山水、右邊山澗里還是山水。
那天,走了10個小時的路出山。三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雖然進出不易,可是,卻有密到出現銀河的星空、清晨現擠的新鮮的牦牛奶、純樸的村民在那里等著你。
 |
■雪山下的經幡 |
特別提醒
1.卡瓦格博轉山最佳時節為三月至十二月,只要不大雪封山都可以。內轉一般三四天,外轉一般10天到12天。
2.飛來寺客棧比較多,15元至300元不等。季候鳥酒吧有雪山內、外轉地圖提供。進山可提前約好司機,西當溫泉接送150元/車。
3.內轉山一路上都有小賣部,可以喝到熱水、酥油茶,只需帶一點高能食品路上吃就可以了。上、下雨崩都有當地人開的家庭旅館,住宿條件一般,20元/人/晚,最好自己準備一個睡袋內膽或睡袋。
4.過了那拉宗埡口,手機就沒有信號,村子里可以打長途電話。
5.在西當溫泉、雨崩村、明永冰川都可以租到馬匹、向導。50元-80元/匹。
 |
■雪山下的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