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沈陽某大學學生洪光(化名)在國內幾個水生物保護論壇上發帖,和熊貓同等珍稀的中華白鰭豚滅絕,專家甚至把考察對象改為尋找后者近親。
對此,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克雄否認,“滅絕說法太武斷。”
發帖人自稱在校學生
“自覺對不起祖宗后代———我的懺悔書。今天早上吃早飯的時候,看到早間新聞,大致內容是這樣的:中科院水生所專家和國外專家聯合對長江“江豚考察”,發現江豚數量有所下降,考察過程中,自始至終未發現一頭白豚(俗名:白鰭豚)蹤跡。看到這則消息,一個青天霹靂砸了下來:中華白鰭豚可能已滅絕了。”
“也許,我說中華白鰭豚滅絕有點過分。但近3年,我沒能見過活體,是事實。”洪光說。正是他寫了這個帖子。洪光說,自己是沈陽某大學大三學生。1997年,他成了一名保護中華白鰭豚志愿者。
接通電話后,他急著給記者列舉了一連串數據:中華白鰭豚,上世紀80年代約300頭,90年代初不足200頭,90年代末本世紀初不足100頭,50頭……
洪光最后一次在報上讀到中華白鰭豚,是2004年7月,武漢一份報紙報道,見到一大一小兩頭。期間,他經歷了世界上唯一一頭人工飼養的中華白鰭豚———“淇淇”去世。
“近幾年,我好久沒有中華白鰭豚的消息。志愿者們更為此泄氣。”洪光說。
最近,洪光自費開辦長江水生物論壇,本來還計劃成立“中華白鰭豚志愿者協會”,沒想到“噩耗”從天而至。
由此,洪光寫了帖子。“他們不太上網,更不上論壇。聯系不多。”洪光答。
無論怎樣,洪光還是堅持:白鰭豚———我們不能放棄你!
白鰭豚是否真的滅絕
中科院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克雄說,滅絕的說法毫無根據。這次考察行動更名為“江豚考察”,并不意味著不考察白鰭豚,而是指把考察范圍擴大。其中,考察對象仍舊涵蓋了白鰭豚。
依據更名一說推斷白鰭豚滅絕顯然不科學。
王克雄說,要認定白鰭豚滅絕,標準是至少20年沒人親眼見到白鰭豚。就在去年,國家農業部下屬的洪湖白鰭豚觀察站研究人員,還親眼見到過白鰭豚在長江中游洪湖段活動。所以現在就說白鰭豚滅絕太過武斷。
“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多年的跟蹤調查和科學推測,目前存活的白鰭豚應該在百頭以下。”王克雄說。
和洪光相識的一位志愿者說,因為在意,有時對白鰭豚是否滅絕這一問題可能過于敏感,但我個人,不相信、也不愿相信白鰭豚已滅絕了。”
確切地說是“極度瀕危”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王克雄告訴記者,目前從中央到地方,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的樊祥國處長,是有關白鰭豚狀況的最合適的發言人之一。
昨天下午,記者聯系到樊祥國時,他用“極度瀕危”來概括白鰭豚的處境。他坦言,之前大規模監測到白鰭豚還是1997年至1999年。“由于監測到的白鰭豚有可能重復,真實數量有可能遠低于這一數據。”此后,對于白鰭豚的監測一直不容樂觀。
近日,近20名中外專家踏上“2006長江淡水豚類考察”之旅,他們從武漢啟程,乘船前往長江中游岳陽、洪湖和石首等江段進行一周的實地考察。但是截至昨日,尚沒有發現白鰭豚。
樊國祥透露,農業部將在今年11月份開展更大規模的監測工作以確定保護措施。
樊國祥所說的保護措施無非原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種。“白鰭豚餌料減少,航運越來越多,長江大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遷地保護(將發現的白鰭豚遷至保護區)被認為是拯救殘存白鰭豚的必要措施。”此前,就地保護一直被認為是對珍稀鯨豚動物保護的措施。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