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樣的統計數字,我們不禁備感憂慮。世界上有如此眾多的人遭受水資源短缺的困擾,是時候需要我們行動起來保護我們剩余的淡水資源了。
今年在墨西哥舉行的第四屆世界水論壇,是一個由各利益相關方參加、旨在提高國際水問題意識、在全球層面上影響水問題政策制定者的盛會。當數以千計的參會者前往參加之時,他們應該了解一下關于水資源的謬誤和事實,更重要的是了解針對全球水危機有哪些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
謬誤:水壩可通過存儲水量來降低水危機,也可以進行水力發電,不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事實:全世界范圍內有48000多座大型水壩在運行。其中的很多大壩,包括在建大壩,正在對世界上的一些主要河流構成很大的威脅。最近的一項科學研究表明,全世界227條大型河流中60%以上已被水壩分段阻隔,導致濕地破壞、淡水物種(包括河豚、魚類、鳥類等)減少、數百萬民眾被迫遷移。盡管水壩可以用來進行水力發電,但并不能完全保證可靠的水、電供應。此外,水壩造價昂貴,起碼比通過提高水和電的利用效率來減少需求的方法要昂貴得多。在很多地方,耗費在水壩上的資金如果能投入到濕地恢復上,將會帶來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政府應該更多地關注不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解決方案以取代水壩建設;如果建設水壩必不可少,則應該嚴格遵循世界水壩委員會2000年發布的指導方針,以降低風險。
謬誤:為了生產更多的糧食,我們需要更多的水。
事實:我們已經開發了世界可用淡水資源的54%,單是農業就使用了其中的70%。但在這70%中,約有一半以上由于低效灌溉而浪費掉。在那些種植“最廢水”的作物(如:棉花、水稻和糖類)的國家,人們正在研究更有效的農業生產方式來提高稀缺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例如,在南非,小戶聯合作業、農業規劃、滴灌等更佳方法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生產力,也減少了下游侵蝕和污染。在印度,農民開發了一套有效的水稻灌溉系統,在減少水資源使用量的同時使得產量提高了20-50%。鑒此,我們應該優先扶持有效水資源使用方法,幫助農戶采用更有效的農作方法,在減少水耗的同時提高產量。
謬誤:淡水棲息地保護是以減少人類利益為代價的。
事實:WWF在哥倫比亞、巴西、南非、中國的很多案例研究表明,與當地社區聯合進行的自然保護項目實現了收入、就業和漁業產量的共贏。世界最大的100個城市中有1/3以上完全或部分依賴流域內的森林保護區獲取飲用水,這些城市包括:紐約、雅加達、東京、孟買、里約熱內盧、洛杉磯、巴塞羅那、內羅畢和墨爾本等。管理良好的天然林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滑坡、侵蝕和泥沙沉積的風險。還可以通過過濾污染物(如殺蟲劑等)來顯著提高水的純度,并涵養水源。各國可以從實行森林流域保護戰略中受益,大幅度減少供水成本,以及改善當地居民的健康水平。
了解這些事實后人人都會認為,負責任的政府都應通過更經濟、更長久的途徑來管理水資源供給問題。但可悲的是,很多國家仍舊堅持修建水壩等大型基礎設施工程,因為這種相對于小型、基于社區的方法似乎能夠更快見效。政府也沒有按照預先商定,實施那些能夠推動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的國內和國際框架。
事實上,淡水資源是有限的,而且面臨著耗竭的危險,無法通過大型工程進行維持。我們應該努力維護淡水的均衡分布、流域和濕地保護、污染降低和可持續漁業管理。保護淡水生態系統并不是環境運動說教的空洞目標,而是為了消除貧困所鋪設的一塊切實可行的關鍵基石,它能為貧困人口帶來清潔飲用水和更高效的農業和漁業生產。
保護濕地和河流應該是政府尋求水資源安全和消除貧困的優先之舉。如果政府開始關注被遺漏的環節,即更好地管理作為人類和自然重要水源的河流、濕地和其他淡水水體,第四屆全球水論壇將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來源:W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