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著名旅游景點天池腳下,因缺少垃圾處理設施,一位女游客拿著礦泉水瓶不知丟在何處為好。
但記者卻在這些旅游景點發現,隨著游人的大量涌入,他們用過的礦泉水瓶、啤酒瓶、廢紙箱、冷飲罐、廢電池等隨處亂扔,景點周圍的網圍欄和牧草叢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塑料包裝袋,使一個個旅游點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座“垃圾場”,大煞風景。
達賚湖是呼倫貝爾草原上最大的湖泊,據說其水域面積在我國淡水湖中排第四位。同時也是呼倫貝爾草原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旅游景點。記者在達賚湖小河口旅游點看到,到這里來旅游的客人不下二三百人,他們或在湖濱浴場游泳,或乘船游覽湖光山色,或在湖邊垂釣區釣魚,玩得極為開心。但與這一場面不和諧的是,游人們在湖畔丟棄的“旅游垃圾”隨處可見。
在內蒙古旅游名城阿爾山市、草原紅城烏蘭浩特市以及科爾沁草原通遼市,記者還先后走訪了杜鵑湖、天池、石塘林、成吉思汗廟、罕山草原等旅游景點,發現這些景點無一例外地存在隨處亂扔“旅游垃圾”的現象。
據內蒙古自治區環保部門的負責人介紹,目前,“旅游垃圾”已成為草原上第三大污染源,僅次于礦山和石油開發對草原造成的污染。特別是在旅游景點周圍的草場,每年都發生幾十起牧民牲畜因誤食“旅游垃圾”而中毒或死亡的事件。
有人收門票,無人管垃圾
內蒙古草原的一些環保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旅游垃圾”已成為污染大草原的一種公害。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旅游垃圾”污染大草原呢?
石塘林旅游點只有人收門票,無人監督游人的環保責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導致“旅游垃圾”污染大草原的原因之一是,草原旅游的環保責任不明確。無論是草原旅游的經營管理者還是游人,均缺乏明確的環保責任制。大多數游客只知到草原上玩,而對草原的環保責任感不強,沒有養成將“旅游垃圾”回收帶走的習慣。一部分游客甚至把“旅游垃圾”當作娛樂工具,在草原上隨意拋擲。記者在阿爾山市天池景區就看到,一名女游客為了逗孩子高興,將喝光礦泉水的空瓶,肆意地拋向原始密林中。
原因之二是草原旅游景點環保設施建設滯后。無論是牧民開設的蒙古包旅游點,還是像達賚湖、杜鵑湖、天池、石塘林、罕山草原等較大的旅游景區,都缺少焚燒或填埋“旅游垃圾”的設施。一些大的旅游景點雖然設有簡易的垃圾回收箱,但數量少且垃圾無法處理,很少有人用;而一些牧民開設的蒙古包旅游點,即沒有垃圾回收箱,也沒有處理垃圾的場所,任憑垃圾到處亂扔。
原因之三是《草原法》不健全,缺乏對草原旅游環保的管理內容。由于無法可依,致使草原環保部門未建立起對“旅游垃圾”的監督機制,造成草原旅游景點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環保效益的局面。記者在內蒙古草原發現,許多景點都在入口處修建了收門票的“山門”,管理人員都集中在“山門”收門票,而對亂扔垃圾的現象則無人管理,也沒有制定對亂扔垃圾的處罰規定。
在天池、石塘林、罕山草原等旅游景點,除收門票的人外,記者根本看不見監督游人的其他管理人員。由于這些景點林密草深,雖然經營管理部門在這里修建了簡易的廁所,但游人為了方便,根本不到這些廁所去解手,而是在林間、草叢中隨處大小便,記者有好幾次差點就不小心踩上了這些不道德的游人遺下的“地雷”。
凈化草原,人人有責
面對“旅游垃圾”污染大草原的現象,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大草原是目前我國純天然、無污染的凈土之一,也是當前尚未完全開發、原始生態景觀保存完好的旅游勝地之一。因此,保護好這片凈土,對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護大草原的生態環境,科學發展草原旅游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長期以來,許多人只是向往大草原,向往這片凈土,對如何保護這片凈土卻缺乏深刻的認識。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往往把保護大草原的環境看成是當地人的事兒,而與自己無關。事實上,大草原不只是當地的草原,而是全國的草原。大草原這片凈土保護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凈化草原,人人有責。
為此,業內人士呼吁,應首先明確草原旅游經營管理者和游人的環保責任,落實草原旅游環保責任制。同時,要開展草原環保知識的宣傳,教育旅游者提高對草原環保的意識;其次要在開發草原旅游的景區,加大草原景點環保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草原旅游景點對“旅游垃圾”的回收處理能力;第三是盡快完善《草原法》中有關草原旅游環保管理的內容,加大對“旅游垃圾”污染草原的處罰力度,使環保部門能對“旅游垃圾”污染草原依法管理,進而建立起草原環保的監督機制。(完)
時評:莫使草原變成“垃圾場”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8月21日電 記者丁銘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特別是到山川秀美且純凈無污染的大草原去旅游,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青睞。然而,記者近日在內蒙古草原的一些旅游景點采訪時發現,隨著大批游客的到來,原本干干凈凈的大草原,卻遭到了“旅游垃圾”的污染。
記者在旅游景點發現,隨著游客的大量涌入,他們用過的礦泉水瓶、啤酒瓶、廢紙箱、冷飲罐等隨處亂扔,景點周圍的網圍欄和牧草叢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塑料包裝袋,使一個個旅游點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座“垃圾場”,大煞風景。“旅游垃圾”已成為污染大草原的一種公害。
是什么原因導致“旅游垃圾”污染大草原呢?一是旅游者缺乏環保意識。大多數游客沒有養成將“旅游垃圾”回收帶走的習慣。二是草原景點缺少處理“旅游垃圾”的設施。在草原上,無論是牧民自辦的蒙古包旅游點,還是旅游部門開發的旅游景區,都缺少處理“旅游垃圾”的設施。三是旅游、環保等部門對“旅游垃圾”未建立起監督機制,缺乏對游人亂扔垃圾的有效管理。目前,許多草原景點都是有人收門票,無人管垃圾。
“旅游垃圾”已經對于旅游本身造成影響。在天池、石塘林、罕山草原等旅游景點,除收門票的人外,記者根本看不見監督游人的其他管理人員。由于這些景點林密草深,雖然經營管理部門修建了簡易廁所,但游人為了方便,根本不到這些廁所去解手,而是在林間、草叢中隨處大小便。
大草原是目前我國尚未完全開發、原始生態景觀保存較好的旅游勝地之一。但是,許多人向往大草原,但對如何保護這片凈土缺乏深刻認識;在一些人心目中,把保護大草原的純潔看成是草原人的事兒。
建立起對大草原“旅游垃圾”的綜合治理機制刻不容緩。應大力宣傳環保知識,教育旅游者提高對大自然的環保意識。完善旅游景點對“旅游垃圾”的處理設施,讓游客有地方放垃圾。增加人力收撿垃圾并進行處理。適當加大對隨意扔垃圾者的處罰力度。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