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帶我來中國
提起威廉,很多人都會說,哦,不就是那位到長城上撿垃圾的老外嗎?而我最早認識他,是在1997年春天的一次騎車去長城露營的路上。當時這位身材高大、風塵仆仆、山地車上馱著專業的露營裝備的英國人,一見面就給我以"很戶外"的感覺。在相互介紹之后,威廉對我說,"我們都姓YANG,因為我的漢語名字叫"洋紅軍";我們都愛長城,所以我們是同志"。就這樣,幽默風趣是他留給我的第二個印象。至于說到在戶外活動中,威廉給我印象最深的,則是他那種發自內心地熱愛自然、享受戶外生活,以及對長城垃圾的深惡痛絕。
可以說,威廉的戶外生活,始終是圍繞著讓他魂牽夢縈的中國萬里長城展開的。
威廉早年畢業于英國利物浦大學,主修地理和地質。來中國之前,他在英國的油田工作,之后在曼徹斯特理工大學任教。無論是在油田還是在大學,威廉都是從事地理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其實小時候的威廉就特別喜歡翻閱地圖冊,當他發現一條代表中國萬里長城的齒狀線時,便立下志愿--要去中國看長城。
在威廉的故鄉利物浦的北邊,也有一段"長城",那是羅馬帝國為保衛不列顛省北疆,于公元136年修建的哈德良(Hadrian)長城。1984年威廉和哥哥尼古拉斯一起沿著這段80英里長的古羅馬遺跡完成了一次越野長跑。之后威廉便把目光瞄向了遙遠的東方--中國的萬里長城。在他看來,與總長7300多公里的中國萬里長城相比,羅馬古墻充其量算是一個兒童玩具。
當中國結束了混亂局面、向世界逐漸敞開國門的時候,威廉的機會來了。經驗告訴這位當時28歲的年輕人,一旦決心做一件事,就應立即行動,否則機會將一去不返。生活中似乎有不少人喜歡談論別人的成就,而他們自己卻只是看電視,從不敢親自冒險, 威廉不是這樣的人。
于是,在1987年,威廉辭去工作來到了中國,用了78天的時間以驚人的毅力從嘉峪關徒步跑到了山海關,一路上,風餐露宿、勞累傷病、惡狗追咬……,尤其是在當時那個年代,作為一個外國人,他還不止一次的遭遇公安機關的盤查,甚至被限期離境。但威廉克服了一切困難,成功地使這次旅行成為他生活中最重大的經歷。
后來威廉把他這次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獨步長城》(《ALONE ON THE GREAT WALL》),于1989年在英國、美國和德國出版發行。即便是在那段堅苦卓絕的旅程中,威廉也是善于享受戶外生活的,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此時獨自一人置身大漠,眼中的長城似幻似真…… 這就是我的世界,遠離人群的孤獨和多日里長途跋涉的艱辛均在這迷人的景致中融化了、消失了。這是一種都市旅游者無法體會到的感受;這是我的特權 …… "
保護長城的"萬里長征"
威廉在來中國前就知道毛澤東,知道紅軍的"萬里長征",在他心目中,紅軍都是鋼鐵漢,紅軍的精神也一直在激勵他。在1991年和1992年間,威廉還曾沿著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爬雪山過草地,跨越六省逾1100公里,分段徒步重走長征路。在路上,威廉得到了一個他很滿意的漢語名字--"洋紅軍",那是一些當年參加過長征的老人,對這位同樣賦有紅軍精神的外國探險家的肯定。
自1996年起,威廉又開始了他保護長城的"萬里長征"。在被新華社聘任為英文特稿編輯期間,威廉每逢周末就會騎著山地車出城到戶外,往返近200公里,露宿一兩個晚上,考察拍攝京郊的明代長城。
在城市里,許多中國人對隨地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不以為然;威廉發現在長城上,也有很多游客和部分戶外活動愛好者將不文明的習慣帶到了野外。有一次,我們一起到長城露營考察,在那段游人罕至的長城的一個烽火樓里,赫然發現某一戶外網站的山友在墻壁上的題名,顯示他們"到此一游"。而此前不久,威廉曾到這個以長城為主題的網站去做長城保護講座。當我們發現那處涂鴉時,真是說不出的失望和難以置信。
自1998年以來,威廉在某外國公司北京辦事處的贊助下,指導了"保護長城不受現代化的侵害"項目。該項目與北京文物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了密切合作。如:建立長城環保站,雇用當地農民撿垃圾;召開長城保護研討會;在通往長城的山徑上豎立環保公益標志牌,上面的口號是"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保持長城古樸的魅力!"
威廉還組織發起了多次美化長城的撿垃圾活動。其中尤以2000年4月15日的活動最為聲勢浩大,在"長城--人類文化遺產"主題下聚集了來自38 個國家的一百多位志愿者,到金山嶺長城段撿拾垃圾,他們中間有中國國家文物總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的高級官員。各國志愿者,高舉各自的國旗,行進在通往長城的山徑上。許多志愿者在活動之后將用于撿垃圾的帆布口袋留做紀念,那些口袋上寫著威廉提出的長城環保口號,比如"人人撿垃圾,長城美如昔"、"不愛長城非好漢,長城臟了怎么辦"等等。
2001年4月威廉又在香港注冊成立了"國際長城之友"協會。該協會的使命在于:協助中國文物保護機構,保護長城古樸的歷史風貌。近來,威廉與北京文物局共同向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申請,將北京地區長城的文化自然景觀列入其"2002年100個濱臨險境的文化遺產名錄"。
到長城就像回家
威廉對長城的感情之深令人嘆服,他曾經說過"我之所以喜歡長城,其實也很簡單,在我看來,長城的修筑時間之長,建筑用料之多,勞力之重令人驚嘆,而且在地理上改變了中國北方的疆界劃分。在這些方面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項工程能與之相比……" 他不僅游覽長城、考察長城,而且以他個人巨大的努力和熱情去關愛長城、保護長城。在一起考察長城的戶外活動中,威廉不止一次地說"到長城就像回家……"。
在中國生活的十幾年中,他在長城上就度過了500多天,被中國新華社譽為"探索長城最成功的外國友人"。威廉的舉動也受到了有關政府部門的認可,1998年10月1日中國國務院向他頒發了1998年度外國專家友誼獎章(即"洋勞模"獎),在國慶49周年大型國宴上受到朱熔基總理的親切接見。在北京的山友圈子里,威廉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戶外人士,我曾在網上看到一位山友借用毛澤東對白求恩大夫的評價贊譽威廉:"……一個外國人,不遠千里來到中國,為長城的保護事業而不懈努力……;他是一個高尚的人……"。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