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綠領”的標簽尋找一名采訪對象,找到可可西里志愿者熊楊后,記者大吃一驚,他所在的單位有4人到索南達杰自然保護站呆過“生命中的一個月”。一個月的特殊經歷讓熊楊和他的同伴金勇脫胎換骨,即使脫離了高原無人區,回到深圳的日子注定仍要為此牽掛和忙碌著。
1帶山區孩子海邊撿垃圾
熊楊是深圳市政工程設計院的高級工程師,是垃圾、污水治理方面的專家,深知人類污染環境后會自嘗苦果,在日常生活中他一直崇尚綠色。
一次,朋友出資請湖北京山縣一小學的學生來深圳游玩,他們帶著孩子們去了大梅沙。孩子們第一次見到大海,興奮極了。熊楊想,山區孩子來特區并不僅僅是開眼界,要向他們灌輸“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環保意識,才不虛此行。熊楊問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孩子們回答:“大海,沙灘,還有白色垃圾。”熊楊問:“你們想讓沙灘變美嗎?”“想!”熊楊開始指揮孩子們去沙灘上撿垃圾。每人很快撿滿了一袋,熊楊問孩子:“垃圾能撿得完嗎?”孩子們搖頭,熊楊順勢“說教”,“只有不亂扔垃圾,才能沒有垃圾。”孩子們重重地點頭。隨后的幾天,熊楊發現孩子們誰也沒有亂扔垃圾,吃掉的果皮,擦手的廢紙總是順勢扔進了果皮箱。熊楊高興地表揚了孩子們,并告訴他們把這個好習慣帶回學校和家里。
2剩飯不打包浪費會心疼
生活在城市里的熊楊,除了對環保進行力所能及的反映和呼吁,他還身體力行地善待環境,不管是生活方式還是工作狀態都極力向綠色靠攏,是名副其實的“綠領”。
熊楊是一名驢友,周末他喜歡和朋友、家人一起登高望遠,隨手帶著塑料袋便于放垃圾和撿垃圾,和驢友們吃飯一直AA制。在他的影響下,家里人人都是節省能手,省水省電省煤氣,熊楊說這不光是為了省錢,還是節約能源。
有外地的朋友來深圳,熊楊不會帶他們去裝修豪華的酒樓吃飯,裝修檔次與消費價格成正比,偶爾奢侈一次他會覺得心不安;在外頭吃飯,不管是不是他做東,桌上的菜都不會太多,他的用餐標準是“消費但不浪費”,要是吃不完會打包帶回家,隨意浪費他會心疼的。
城市里的燈紅酒綠會讓一些人迷戀,熊楊對此沒有興趣,他對應酬總是一推再推。由于工作關系,經常有合作方請熊楊吃飯。熊楊有時會斷然拒絕,有時則會有意地將話題引向他的志愿者經歷,講述他看到的真實的長江源生態環境,這會讓聽者唏噓不已,在沉重的話題中推掉飯局就比較容易了。
3幫藏族女孩籌款做手術
熊楊的辦公室里貼著幾幅可可西里的照片,一個躺在病床上的藏族小女孩有著一雙水靈的大眼睛,與他對視。他們之間不能進行語言交流,但是,他們的心卻是相通的,從見到這個殘疾小女孩的第一眼起,熊楊就決定要幫助她,通過志愿者的籌款,為她實施了手術治療,從此改變了長江源頭一個孩子的命運。熊楊說,幫助別人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這個故事發生在熊楊2003年9月遠赴索南達杰自然保護站期間,當時他的主要任務是協助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劉源進行長江源生態人類學調查。海拔4500米的生命禁區,讓他感受到痛苦的高原反應,隨之而來的是對生命的重新認識。他在2003年9月15日中的日記寫道:“沱沱河的早晨真美呀!如夢幻天堂一般!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天堂》,‘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我高聲唱著,四野無人,大地回應,唱著唱著,我哽咽了,隨即失聲痛哭。多么美麗的家園,藍天、白云、草原、河流,可是,我剛從河里取了兩瓶水樣,那水是乳白色的,味道苦澀,那就是我的母親河呀!”
一個月后,熊楊返回深圳,但他的心從此被長江源生態環境牽絆。
4三同事接力做志愿者
熊楊先后6次進藏。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之余,熊楊的話題離不開可可西里,大量的圖片和親歷講述,聽者受到了深深地震撼。
2004年,金勇、李霞等3位同事成為“綠色江河”志愿者,接過接力捧參與到保護可可西里的接力賽中。更多的同事則用實際行動關注著可可西里和長江源生態環境,他們捐款捐書進行愛心資助,做志愿者的堅強后盾。
金勇回到深圳后,發現自己的身心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徹底的蛻變。九寨溝、黃山等風景名勝對他沒有吸引力了,他有空就會去一些偏僻的山區,帶上一些文具和書籍,送給當地的小朋友。
今年春節,金勇去了貴州凱里地區的西江千戶苗寨,住在居民家中。看到苗寨到處是亂扔的垃圾,金勇實在揪心,他細心向居民講解垃圾的危害,并去找“苗王”,告訴他要是任由垃圾泛濫,將會影響當地的旅游,并與他商討如何保護難得的旅游資源。“苗王”盛情邀請他為當地居民做一場環保講座。金勇說由于急著離開時間不允許,下次再去時,一定記得和他們分享環保的心得和經驗。
5為西南村寨設計垃圾站
熊楊把大部分業余時間都交給了環保。目前他手頭上正在做的是為西南甘堡藏族村寨設計垃圾中轉站和旱廁改造項目。這個設想是熊楊提出來的,借助他的專業優勢,他負責把它變成現實。熊楊說,他的構想是,在保留原始風格的同時,為村寨的環境做個改觀。設計馬上就要完成了。
熊楊還透露,“綠色江河”志愿者準備籌建第二個保護站,目前選址初定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附近的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