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野生動物保護漸顯成效
時間:2010年7月3日來源: 人民日報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當地藏民稱黑頸鶴為神鳥,把梅花鹿視為神鹿。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生態場景在若爾蓋濕地自然保護區里隨處可見。
不久前,記者隨“中國嬌子野生動物保護行”團隊入川采訪獲悉,震后兩年多來,四川省緊抓自然保護區重建,為野生動物重塑了一個美麗的家園。
棲息地抓緊生態修復
山嶺上,野生的竹林茂密繁盛。生長在唐家河自然保護區的箭竹是大熊貓主要食物之一。地震造成保護區內3000多畝竹林受損。通過人工補植和野外自然恢復,保護區現在的竹林面積已基本恢復到了震前水平,大熊貓的“口糧”又有了保障。
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地處青川縣西北角,正是“5·12”地震的重災區。“地震的時候,山體坍塌,植被損毀,很多野豬、短尾猴都沖下山坡,到處亂竄。”唐家河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鮮方海說,野生動物在山搖地動中受到驚嚇,其家園也轉瞬間千瘡百孔。
為了還原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四川省各自然保護區及時修復生態。震后至今,白水河自然保護區已經恢復植被面積26.5萬畝,其中大熊貓棲息地恢復25.5萬畝;九頂山自然保護區綿竹段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恢復大熊貓棲息地15萬畝。
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里,正在原地重建的水池坪保護站所在地,也是扭角羚頻繁出沒的區域。為了不隔斷扭角羚的生活環境,保護站采用了半覆土式建筑。“新保護站的后墻將全部鋪上泥土、種上植物。從后山看,整體是一片綠色。”鮮方海介紹說。
生存環境改善了,野生動物愿意出來活動了。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在地震后已經有5次發現了野生大熊貓活體。
全民保護意識增強
2009年2月,四川白水河自然保護區中壩村村民袁菊華正在村子的后山上干活兒,偶然發現一只大熊貓赫然在目。袁菊華趕緊掏出手機,打電話上報中壩保護站,并用手機拍下大熊貓的照片。雖然工作人員趕到時,大熊貓已不見蹤影,但這是保護區距今最近的一次發現野生大熊貓,袁菊華的大熊貓照片也成為珍貴的資料。
如今,老百姓見到野生動物,首先想到的是上報有關機構,是保護,而不是盜獵屠殺。近年來,四川依托于全省124個自然保護區,廣泛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關愛野生動物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今年6月中旬,一隊在唐家河保護區整修巡護便道的施工人員,在收工的途經路上,發現了一只獼猴。它看起來出生不久,走路還有些顫巍巍。隊員們便把它帶回了毛香壩保護站。保護站管理員介紹說,這只獼猴不到兩個月大,可能是被猴群遺棄的。如今,小獼猴在保護站里得到悉心照料。獼猴1年以后可以獨立生活時,管理員會把它放歸山林。
協調保護與經濟發展
王朗自然保護區白沙溝流石灘上,成片的西藏杓蘭競相開放。不遠處,十多人組成的德國“觀蘭團”面對這獨特的美麗贊嘆不已。
從1999年開始,王朗自然保護區開始發展生態旅游,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帶動了社區經濟的發展。
“如果周邊社區不發展經濟,野生動物保護將更加困難。”談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王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佑平解釋說,保護區周邊社區相對落后,村民的收入較低。如果村民沒有較好的收入來源,在利益的驅使下就更有可能去偷盜木材,捕殺野生動物,從而給生態保護帶來更大壓力。
利用當地的自然文化資產,王朗自然保護區開發出小規模生態旅游,促進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帶動了社區經濟的發展。
同樣是自然保護區,唐家河也在開發生態旅游。這里,新建的供水污水處理一體化系統,將實現景區污水的零排放;所有的強弱電纜實現了地埋,整個保護區內看不見一根電線桿;浙江援建的川浙交流中心的空調系統采用地源熱泵技術,實現了低碳運營。
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羅增斌表示,當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的確存在。一方面要權衡利弊,設計出優化方案;但如果經濟發展對生態影響過大,經濟必須為保護讓路。他認為,從長遠來看,保護要大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