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大熊貓”今日放歸自然
時間:2010年07月26日 來源:溫州日報
7月16日晚,永嘉漁民在楠溪江下游捕獲一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黿。 陳志儉 攝
本報訊 (沙默 金雷波) 楠溪江喜見消失已久的黿重現。近日,永嘉漁民在楠溪江下游捕撈上一只重達13.5公斤的“大甲魚”,經有關專家鑒定是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黿。根據法律規定以及專家的建議,省海洋與漁業局和永嘉縣政府決定在今天將其放歸自然。
黿被稱為水中的大熊貓和活化石,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一般分布于我國云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省,緬甸、菲律賓一帶亦有,其數量比大熊貓還要少。永嘉是黿的著名產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還能時常見到黿,但自1985年后就鮮有發現。我市比鄰的青田縣在2000年12月經省政府批準在甌江流域建立了黿自然保護區,但在2002年10月捕撈過一只1.9公斤的幼黿后,就再沒有捕撈過。因而曾有專家悲觀地認為,黿可能滅絕了。
永嘉漁民孫銀山、王紹興在本月16日在楠溪江捕魚時,意外捕撈上了這只黿,當時兩人還以為是只“大甲魚”,但孫銀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抓過黿的老漁民,他覺得這只“甲魚”跟自己10多歲看過的黿有點像。于是,兩位漁民就將其養在漁船的活水倉,并進行保護。
永嘉縣農業局水產站站長陳志儉聽聞之后趕到兩位漁民處,發現這只“甲魚”個頭大動作卻不慢,力氣非常大,頭大、吻短、眼小,前肢背部光滑,體色為黃褐色,攻擊獵物時頭部移動速度快如閃電,外形和甲魚有好多不同點,初步鑒定為黿。之后當地有關部門又聯系了中國動物學會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并趕到永嘉,除現場查看外,還將黿“請”到永嘉縣人民醫院專門拍X光片,用了一個多小時,進行骨架對比,并和青田縣水利局兩頭館藏黿標本作對比,最終確定就是消失已久的黿。專家表示,時隔20多年后再次在楠溪江發現黿的活體(還是少年),意義非常大,說明永嘉還有黿繁殖和棲息,有力反駁了部分人認為黿可能滅絕的觀點。
據悉,這幾天永嘉縣有關部門安排兩艘漁船4個漁民24小時精心看護黿。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專家的建議,省海洋與漁業局和永嘉縣政府決定于7月26日放歸原捕獲的地點,讓水中的大熊貓回歸熟悉的環境,繁衍后代。屆時專家還將再次對黿進行全面的體檢,并利用PIT標志技術進行跟蹤監測,永嘉縣漁政站將對其棲息水域落實嚴格的管理措施,防止它受到任何傷害。
黿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市民發現這種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或遇到非法經營行為,應及時聯系政府部門和野生動物保護機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出售、收購、運輸、攜帶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收實物和違法所得,可以并處罰款。違反本法規定,出售、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