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保護需長期資金支持
時間:2010年7月28日 來源: 四川日報(成都)
川報集團記者 胥輝 實習生 彭地
野生動物保護科研理論是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基礎,其現狀如何,有何特點?7月26日,記者采訪了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冉江洪。
記者:我省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的起源及特點是什么?
冉江洪:四川省野生動物保護野外科研起步較早。1978年,南充師范學院(現西華師范大學)的胡錦矗老師及其團隊在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大熊貓、金絲猴、牛羚野外生物生態學研究,并于1981年出版專著《臥龍自然保護區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生態生物學研究》,為后來大熊貓等物種的研究打下堅實基礎。我省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的特點是以大熊貓為龍頭,以主要分布與我省的中國特有物種為重點,如山鷓鴣、雉鶉、梅花鹿。
記者:這些研究在全國乃至世界處于什么水平,今后的研究重點應放在何處?
冉江洪:對大熊貓等龍頭物種的研究水平在全國乃至世界都處于領先水平。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對物種的基本生物生態學研究,我們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對物種的進化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等基礎理論研究,我們與省外有些研究單位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根據國家和全球對環境保護的要求,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我省中長期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的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類活動及氣候變化對野生動物影響的研究。二是生態系統關鍵物種的研究。三是野生動物生境廊道建設研究。
記者:要達到最終目的,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冉江洪:野生動物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要實現長期研究目標,需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長期的資金支持,建議省科委列出重大基礎研究專項,起碼給以5年為周期的資金支持;二是建議省科委整合或者支持新建部分野生動植物觀察研究站點,為長期的野外研究提供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