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興起動物博客
時間:2010年8月5日 來源:新民網
最近在歐美興起了一種動物博客的現象,傾訴的對象是動物而非人,值得我們關注。
海龜的博客
下面的一段話不是來自安徒生的通話,而是美國《科學》雜志在網絡上的一個博客:
“我是一個86歲的大海龜,來自遙遠的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島中的孤島平塔島,是這個海龜家族中唯一的幸存者。自1972年被捕獲以來,護養人一直想為我找個新娘,到如今還是一無所獲。我只得在空虛寂寞中虛度光陰”。
當然,海龜(名叫喬治)不會上網,更不會做日志,所有這些日志都是由護養人與科學家為海龜做的。自網絡博客興起以來,以往想通過傳統媒體長期傳播幸存平塔島海龜聲音的努力沒能辦到,而現在卻通過網絡博客辦到了,國家公園護養人員為海龜喬治建立博客“單身漢喬治”,并把喬治最新的情況及時告知全世界那些關心它的人。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護養人與科學家就想為海龜喬治解決它的終身大事:尋找新娘。這個消息在2000年以后在博客上面刊登出以后,引起世界范圍內的矚目,喬治的新娘牽動著千萬人的心。
熊的博客
熊是大型的四足動物,也是最容易受到傷害或瀕臨滅絕的動物。西方幾乎所有關于熊的博客都有保護主義的特色,種類也相當繁多,內容頗為豐富。
珍稀類的大熊貓。除了中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大熊貓做博客以外,歐洲和美國都有中國的大熊貓博客,數量達到數十種。最為典型的例子是來自美歐和澳洲8位珍稀動物愛好者輪流做日志建立的“熊貓博客”。
這個8人共做的熊貓博客,以強烈的愛為中心基調,包括“拯救大熊貓”、“熱愛大熊貓”、“野生大熊貓”、“亞特蘭大動物園大熊貓”與“熊貓外交”等10個專欄為內容,滿懷激情地向世人展現中國大熊貓的憨厚可愛。由于多數都不懂中文,內容更新較慢。但這個熊貓博客登陸的西方人很多,很多人表達了愛意,促進了西方人對中國大熊貓的了解與熱愛。
艱難困境中的北極熊。和其他的動物博客不同,北極熊生活在寒冷的極地,一般人都很少能夠實地看到它們,更不用說接觸。然而最近幾年關于北極熊的博客在歐美驟然增加,背后的動力主要是北極熊由于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數量減少,生態環境急劇變化,生存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多數為北極熊作博客的人均以呼吁拯救北極熊為目的,內容多來自媒體新聞與科學報告。
狗的博客
狗眼看世界。所謂狗眼看世界是指在博客里通過狗眼睛的所見所聞來記錄博客日志,視角新穎,內容風趣。
例如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位波斯格狗的主人簡安小姐,為自己的波斯格狗做了兩年的“波斯格狗博客”日志,完全按照狗的眼光來看世界發生的一切。最近一篇說:“從今天的表現來看,簡安詭影匆匆。早晨她放了一個食物丸給我,我咬一半實在難以下咽,吐在碗旁的座墊上……我只得跑到外面躬身而臥曬太陽”。表面上看起來平淡無奇,可是能夠用狗眼看世界實際是對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敘事方式的一種反叛。
以狗會友。佛羅里達州有一個“我的狗博客”的集體部落格。這是美國數十個狗愛好者團體部落格中普通的一個,到2007年9月中旬已經有685人參加了狗博客的建造。世界各地的狗愛好者都可以免費加入,把自己養的狗照片傳上來,為它們做日志,并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其中的經驗與樂趣,相互以“好友”鏈接。
動物博客的背后
隨著生態意識的進一步提高與網絡的發達,歐美近些年不斷興起為動物特別是瀕危動物做博客的現象,其背后有兩種原因,也代表著西方最近的社會思潮與媒體走向。
首先,從社會思潮上來說,隨著近年來生態災難的頻頻發生,達爾文關于人是由猴子演化而來的聲音開始被人們深刻領悟:天堂不存在,人不是超自然的,人與其他生物在生態圈中相互依賴為生,一個環節受損,傷及其他。而目前最主要的是傾聽其他動物的聲音,感受他們的痛苦,特別是那些瀕危動物,其實這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生態中心主義思想。
其次,網絡媒體的興起形成了一個傳統媒體難以達到的長尾市場。網絡長尾市場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個體可以通過網絡創作并傳播,在無限的虛擬空間里完成個性化的交流過程。雖然分散但可匯溪流為江河,納百川為大海。生態思想教育是一個全球公民的思想革命,而網絡正好適應這種分散的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