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野生動物更自由的成長空間
時間:2010年8月9日 來源:騰訊網(wǎng)
民辦高校是一只野生動物。它不像在動物園里的動物,有飼養(yǎng)員精心的照顧、喂養(yǎng),有大量的時間可以散步、睡覺。它經常會餓肚子,要靠自己去找、去搶、去爭取食物,還要忍受各種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甚至還要提心吊膽地躲避天敵和獵人。
在發(fā)展早期,民辦大學在很多方面確實很不規(guī)范。國內對西安民辦高校曾有一段非常調侃的評價:“你們西安的民辦高校,牌子是借來的,教室是租來的,教師是聘來的,廣告是賒來的,學生是騙來的。”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幸虧教育部門和公安部門不這么看,要不就不會有西安民辦高校的今天。
對于2000年前后的民辦學校擴招,社會也同樣有一段形象的總結:“轟炸式宣傳、地毯式招生、放羊式管理、盲流式就業(yè)。”可見即使是業(yè)內同行,對于發(fā)展初期的民辦高校也很不以為然。
不過,作為親歷擴招一線的校長,我的看法是,擴招來的學生不是民辦高校隨便“捆”來的,而是家長和學生自愿來上的,是學生和家長用腳為我們投了票。如果站在學生和家長的角度,則會看到,民辦大學實際上是為高考落榜生提供了一個通過接受高等教育來改變人生軌跡的關鍵機會。
其實,社會需求只是一方面。民辦高校能有今天的規(guī)模和成就,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野生動物具有以求生為根本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拼搏、創(chuàng)新變革的基因。在這樣的動力和基因的驅使下,民辦高校在不斷地自我完善、自我規(guī)范、自我凈化和自我提升。當然,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關于民辦高校規(guī)范發(fā)展的要求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值得一提的是,自我內在規(guī)范和外部強制規(guī)范對民辦高校的作用和影響具有根本的區(qū)別。
目前,很多民辦高校追求升格為普通本科高校。升本當然是好事,但其實也是對民辦高校進行了招安,相當于給“野生動物”配發(fā)了軍帽和軍裝,就進入了動物園,成為“正規(guī)部隊”了。我們也覺得進入動物園不錯,但是動物園有動物園的規(guī)矩,進去后就要聽話,服從動物園的安排和管理,老老實實地接受很多的規(guī)范、評估和評價。
比如,翻開我們學校的年度工作計劃,會發(fā)現(xiàn)其中與教學有關的內容大都是圍繞上級的各種精神和要求來做的,教學評估、精品課程評估、重點專業(yè)評估……學校一年接待的評估有上百次,差不多都成了“提線木偶”:學校的胳膊該怎么動,腳該怎么動,都是被上邊用線提著的,這樣的提線木偶是不可能有什么創(chuàng)新能力的。所以,我說能不能給學校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己來思考怎么去辦教育?學校都一起跟著指令做廣播體操,又怎么能夠創(chuàng)新?而且廣播體操這套動作,公辦高校都練了50年了,民辦高校跟在后面,又怎么可能超過他們呢?
老胡認為,由政府主導的教學規(guī)范化,讓民辦大學建立了基于公辦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體系,促進了師資隊伍建設,也有利于獲得更好的社會認可。但同時卻在一定程度上會傷害創(chuàng)新,尤其是讓民辦大學的教育與公辦大學嚴重同質化,失去個性和特色。
高等教育改革的愿景應該是建立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競爭體制。這是大勢所趨,業(yè)內也多有討論和共鳴。不改變大方向和教育管理體制,高等教育領域的諸多問題將很難得到有效解決。只有讓大學在市場競爭中比拼,高等教育才能獲得發(fā)展的活力和根本動力。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市場化、大眾化趨勢日益凸顯的情況下,我想,還是應當對中國教育懷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