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京都的一個酒店餐廳里, 一群就餐的中國游客看餐廳的景觀池中喂養的鮮艷碩大的錦鯉,圍觀之余,不少興奮的游客紛紛用手去捕撈,有人甚至將幾尺長的大鯉魚從池中捉起。此舉使就餐的其他客人驚訝側目,并招來了酒店工作人員的當場制止。事后,組團的旅行社接到了一紙正式投訴,酒店稱中國游客的行為“失態”,建議旅行社在出團前提醒教育自己的客人,否則,他們將拒絕再接中國團。
這是發生在幾年前,日本游剛剛開放時的一個故事。幾年后,雖然中國的旅游熱逐漸從觀光向度假轉變,但游客類似的“失態”事件和有意無意表現出來的陋習依然沒有滅絕。
從1992年就開始帶出境團的中青旅客戶部副總經理張華已經親眼看到或聽說過太多關于中國游客在國外的不文明例子。“導游或領隊們經常會互相聊起帶團時經歷的各種‘笑話’。其實,細想起來,這是中國人的一種悲哀,根本不可笑。我們確實需要在游客中倡導一種文明旅游的禮儀,否則,即使以后我們有條件真正暢游世界時,我們在世人的眼中,是一種缺乏素質的形象。”
案例一 關鍵詞:就餐自助餐狂灌飲料路上喝
前些年帶團到澳大利亞,看到一位團友在酒店吃完自助早餐后,拿出隨身攜帶的大號雀巢咖啡杯子,旁若無人地去灌牛奶,當別人提醒他時,他笑笑說,這里的牛奶好喝,帶著可以路上喝。結果,因為天氣熱,到了下午,大半瓶牛奶只好全倒掉了。有一次在泰國也遇到類似情況,一個國內的旅游團,其中有一個老太太在用帶來的茶杯去灌橙汁時,被服務員看見了,沖她說“NO”,她沒有理會,繼續灌,服務員上前伸手想關掉開關,被老太太一把推開,險些跌倒。直到領隊出面制止,這才走開。
案例分析
眾所周知,自助餐須酌量而取,不能帶走,國內國外都一樣,但這個規矩在旅途時大家常常“忘記”。少數同胞在酒店餐廳滿盤滿盤地裝盛食物,最后吃不完造成浪費也不覺愧疚,遇上酒店自助餐上有大蝦等美食時,有的人還寧可圍在菜前站著吃,不顧任何禮儀。更有甚者把早餐酸奶、水果及雞蛋等攜帶出來,無所顧忌地在旅游車上或停車服務區等公眾場合取出來享用,這實際上是一種怕自己吃虧,或貪小便宜的心理。
案例二 關鍵詞:住宿賓館毛巾擦皮鞋
一般來說,日本酒店客房的洗手間都會配備三卷手紙,一次一個旅游團入住酒店后,第二天就有客人反映房間的手紙沒有了。結果仔細一問,是被同屋的人兜走了。還有一次在韓國,旅游團在退房時,被酒店查出客房配備的一雙并非一次性使用的拖鞋不見了蹤影,而且沒有人承認自己拿走了,為避免出現讓大家開箱檢查的尷尬局面,領隊只好掏錢賠付了事。不少游客退房前會惡作劇般將毛毯、枕頭踩臟,用毛巾來擦皮鞋。更有甚者,會將賓館的毛巾、杯子等低值東西帶走。在東南亞旅游時,一些游客貪圖省事會少帶換洗衣物,因為他們備有“高招”:將小件衣服洗后,掛在臺燈上連夜“烘”干,因此,臺燈罩上常常會出現一道道黃色的水漬。
案例分析
一些中國游客常跟旅行社抱怨,旅行社為什么不聯系更好的酒店,其實,對于旅行社來說,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一些中國游客不愛護酒店的設施,一些檔次較高的酒店因此不愿意接待中國旅游團。
另外,中國游客的吵鬧喧嘩是一大特色。馬爾代夫2000多個小島上遍布度假村。但到目前為止,只有幾個度假村愿意與中國的旅行社合作接待中國客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不了中國人的大嗓門。一個餐廳只要進去哪怕只有七八個中國游客,也馬上會變得人聲鼎沸。常常影響到安靜進餐和小聲談話的其他客人。
案例三 關鍵詞:乘機 機上餐具裝進兜
去年歐洲游開放,首發團乘坐芬蘭航空公司航班前往歐洲,途中,機上一改通常芬蘭語、英文、中文的廣播順序,突然用中文廣播,通知大家“請把餐具放回原處,服務員會前往收取”。原因很簡單,不少中國游客因為“喜歡”上了機上的不銹鋼刀叉,而把它們偷拿到了自己的兜中。即使是在聽到了廣播后,幾個身穿“夢特嬌”服裝的中國游客,還是在遲疑片刻后,僅將其中一把叉子放回餐盤中以蒙混過關。
案例分析
除了夾帶機上餐具用品這種陋習外,中國游客上了飛機后喜歡換位置也是比較出名的,本來這是無可非議的,只是不少人會因為換位置從而堵塞過道的通行。此外,還有不少人喜歡在飛機下降過程中打手機,根本不顧及這是危及全機乘客安全與生命的險事。在公路交通方面,一些游客不注意保持車上衛生,亂扔果皮垃圾等,也是不文明的令人反感的舉動。
案例四 關鍵詞:參觀亂扔飲料瓶砸壞珍貴鐘乳石
去年5月4日傍晚,湖南省婁底市游客謝某與幾名朋友到湖南冷水江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波月洞內參觀,在洞內由鐘乳石組成的“鵝管群”景點處,謝某無聊中把還剩有部分礦泉水的瓶子亂扔,砸向“鵝管群”,當場造成三根“空心鵝管”折斷跌落。
事發后,波月洞管理處邀請中國地質科學院桂林巖溶研究所對損失進行鑒定,專家認為,“空心鵝管”系天然鐘乳石經過數世紀點滴聚積而成,波月洞這樣密度高、闊面積的“空心鵝管群”更是價值連城,這三根“鵝管”的損失無法估算。7月下旬,經與有關部門再三研究,波月洞管理處決定把謝某告上法庭,并參照張家界景區內黃龍洞“定海神針”的投保標準,要求謝某賠償景區176萬元。
幾經協商和斡旋,并綜合考慮到謝某的賠償能力和認錯態度,景區管理處最后同意對謝某從輕處理,由謝某賠償管理處12000元。
案例分析
“文明、規范、有序”是游客游覽風景名勝區的基本行為準則。而游客謝某卻因自己無聊中的一次粗野行為,讓價值連城的“絕世景觀”受到嚴重損害,惹出176萬元賠償禍端,結果也使自己付出了昂貴的“學費”。
在境外旅游也應注意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規定,游客入境時嚴禁攜帶食物。曾經有一個北京的“夕陽紅”旅游團,在海關時被查出游客行李中有兩個蘋果,按照規定,一個蘋果應罰款400澳元,后來幾經交涉,最終罰款減半,兩個蘋果共罰400澳元,相當于人民幣2000元左右。而且,由于留下了“中國人不如實填寫申報”的印象,旅游團其他人還險被殃及全部行李開箱檢查。
案例五 關鍵詞:看海垃圾埋進海灘沙子里
在馬爾代夫的海灘上,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看著剛才游玩時留下的一堆果皮靈機一動,在沙灘上挖了個坑“就地解決”。沒想到,他剛轉過身去,事情就“敗露”了:一個大浪沖來,海面上頓時飄浮起一層垃圾。
小男孩分辯說:“我沒有隨便扔垃圾呀,我就是不想隨便扔垃圾才把它埋在沙灘下面。”這是去年春節期間,一個中國旅游團在馬爾代夫旅游時遇到的事情。
據領隊講述,這個小游客的“劣跡”還包括,把島上隨處可見的螃蟹趕到了自己住的度假屋前,并用東西把它們“圈養”起來,結果第二天起床后一看,可憐的螃蟹全都干死了。
案例分析
孩子在出國旅游時的不文明行為是無知造成的,由于缺乏旅游方面的行為教育,孩子只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但卻不清楚為什么不能做,這也提示我們,目前,在一些日常教育當中就缺乏對孩子們在尊重他人的隱私權、空間權和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方面的灌輸和教育,而家長們的行為又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的文明操守,這是應該加以重視和改善的。
七種陋習應當消滅
一些中國游客在海外最易顯露的七種陋習為:
一臟:一些內地游客缺乏公德心,不注意公共衛生,所到之處留下滿地垃圾。
二吵:一些游客在飛機上、車船上、餐廳,甚至在酒店大開著房門,毫無顧忌地大聲喧嘩。
三搶:在航班上時常看到游客爭搶行李箱空位。有的還任意擺放行李,堵塞通道,影響后來者。
四粗:在一些游客身上,看不到對他人起碼的尊重及禮儀。如問完路沒有一句“謝謝”就揚長而去。
五俗:一些中國游客將家鄉習以為常但難與國際接軌的行為舉止帶出國門,比如在豪華酒樓赴宴,竟脫了鞋赤腳擱在椅子上,或盤腿而坐。
六窘:衣著不整為不雅,衣著光鮮卻舉止不適當,同樣令人尷尬。如有的人西裝革履蹲在街頭,有些人身穿睡衣在入住酒店的房間串門,引起其他旅客誤解。
七潑:一些游客在海外遇到糾紛的時候,顯得火氣特別大,碰到不順心的事,不是粗言惡語就是拳腳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