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兩棲動物首次檢出壺菌
2010-09-08 來源:光明日報
本報北京9月7日電(記者 齊芳) 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義明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在我國兩棲動物身體上首次檢測到壺菌。這是一種專門感染兩棲動物的病菌,能導致兩棲動物成體大量死亡。專家認為,我國的兩棲動物多樣性可能正面臨著壺菌病的嚴重威脅。
李義明解釋說,壺菌病是新發現的感染兩棲動物的急性傳染病,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死性和高傳播性等特點。其主要的致病菌是壺菌,它主要感染兩棲動物角質化的表皮,導致新變態個體和成體的大量死亡。最近20年,壺菌病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流行是導致兩棲動物絕滅、瀕危和種群快速下降的主因。
然而,此前的國內外大量研究均表明,壺菌病還沒有侵染我國的兩棲動物。李義明說,近幾年,國內外4個研究小組在不同省份開展過調查,均沒有找到感染壺菌的個體。此次,他們對云南省五個地點(昆明市的兩個地點、呈貢、曲靖和瀘沽湖各一個地點)的北美牛蛙入侵區的兩棲動物進行了研究。他們檢測了從野外捕獲的牛蛙和4種當地蛙(滇蛙、昭覺林蛙、云南花臭蛙和大蹼鈴蟾)的259只成體和亞成體,以及市場上的37只牛蛙成體。結果發現,從五個地點采集的不同種類、不同生長階段的蛙類,均有樣品感染了壺菌。
李義明表示,此次研究并沒有找到有典型病征的個體,“近些年來,我國許多兩棲類動物的種群數量在不同地點出現了大幅度下降的現象,現在還很難說這些下降就是由壺菌病引起的。這是一個很復雜的科學問題,還需要一段時間進一步調查研究。”但是,“此次檢測結果表明,我國的兩棲動物可能正面臨著壺菌病的嚴重威脅。兩棲動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食物鏈的重要環節。而且由于其對水生環境和陸生環境的敏感性,它們是反應環境質量變化的重要指示性動物。”李義明說:“一旦兩棲動物大范圍滅絕,將會對整個生態系統乃至人類的生活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李義明建議,國內保護和研究機構需要采取有效行動,檢測壺菌在我國兩棲動物中的分布,了解當地物種對壺菌病的敏感程度,制定牛蛙養殖和運輸管理條例,以阻止壺菌通過牛蛙貿易傳播。
相關鏈接
壺菌的發現
1998年,澳大利亞科學家伯格首次在兩棲動物身上發現了壺菌病。之后,科學家們對前人采集的標本進行了研究,在1938年采集于非洲的蛙類標本上,也找到了壺菌。國際學術界至今對壺菌病的起源還沒有定論,但對很多地區來講,極有可能是由生物入侵引起的。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北美牛蛙、非洲爪蟾和蔗蟾蜍是壺菌病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的“元兇”,這三種兩棲動物是國際貿易和科學研究中比較常見的動物,他們是壺菌病的宿主,自己不發病,卻能向其他兩棲動物傳播壺菌病。
壺菌的危害
澳大利亞、南北美洲和非洲都有過兩棲動物因感染壺菌而大面積死亡的報道。近年來,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也在兩棲動物中發現了壺菌病感染的案例。截至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350種兩棲動物感染上壺菌。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已有9種兩棲動物滅絕,113種可能滅絕,425種數量迅速下降。科學家們分析發現,其中52%的種群數量下降是由于生存環境被破壞、環境污染、過度利用和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引起的。但是,有48%的種群數量下降的原因卻一直是一個謎,因為這些下降往往發生在人類活動影響很少的保護區中。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壺菌就是引起不明下降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