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急需能源的中國來說,這座建筑算是小小的奇跡。與類似建筑相比,它能節省70%能源;通過儲存雨水,每年可節約1萬噸用水。與同等北京建筑比,其內部建筑用料也遵循簡單、樸素原則,大大降低了成本和維護費用。上周,這座新式建筑通過了嚴格的、國際認可的綠色建筑評級系統LEED,被稱為“有生命力的建筑”。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申辦奧運會并積極吸引外資以來,中國就已開始討論一項宏大的“綠色”工程,令國外很多環境保護主義者驚訝不已。作為新的5年規劃的一部分,建設部近期頒布了一項新規定,要求所有新建筑的能源有效利用率在不久的將來達到50%以上。
實際情況卻是,節能建筑并不多見。很多城市都在夜以繼日地重建中心廣場,面對這種情況,倡導“綠色”建筑的決策者任務的艱巨可想而知。此外,還必須與貪婪的地產開發商、急躁的建筑公司競爭。
中國有11個“綠色城市”建筑項目在建設中。但國外專家認為,這些項目通過嚴格的國際綠色體系測試,難度相當大,“我們在中國聽說過很多‘綠色’標準,但實際上這些標準更多含有通融成分,與真正的國際標準相差甚遠。這座新型建筑順利通過LEED認證,是中國建筑界的進步。”
大部分人對“綠色”觀念知之甚少。在一片混亂的建筑領域,這種觀念也沒得到廣泛推廣。為打造“綠色”觀念,中國必須扼制市區正在修建的形象工程和標新立異的建筑。新頒布的建筑標準只是聲勢浩大的“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中國徹底改變建筑習慣將是漫長的過程。
(摘自4月3日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原題:一座“綠色”建筑在北京煙霧中立起,羅伯特·馬寬德,楊孝文譯)
《環球時報》 (2006-04-04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