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禁演令被斥“冷冰冰”
2010-11-03 來源: 南方日報(廣州)
一石激起千層浪。住建部近日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動物園管理的意見》,要求全面清理各類動物表演項目,堅決禁止和取締有悖動物園公益性質的行為。
這份無疑是一紙禁令的文件,一時間引起議論紛紛,有贊有彈,但是更多的是質疑其太倉促、太片面。不少專家與民眾都認為,對于動物表演是否屬于虐獸應該進行深入的討論,為保護動物下禁令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引導人們愛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要比硬生生的禁令更有意義。
緣由
住建部高調叫停
動物園內動物表演
日前,住建部下發了一份《關于進一步加強動物園管理的意見》的文件,要求全面清理各類動物表演項目,堅決禁止和取締有悖動物園公益性質的行為。這份《意見》指出,各地動物園和其他公園要立即進行各類動物表演項目的清理整頓工作,3個月內停止所有動物表演項目。動物園和其他公園內嚴禁開設野味餐廳,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禁止非法銷售野生動物產品。禁止將動物園、公園動物展區、動物場館場地或園內動物以租賃、承包、買斷等形式轉交給營利性組織或個人經營。存在上述問題的動物園、公園要限期整改,盡早恢復動物園的公益性質。
此外,動物園要建立健全園內動物飼養、管理檔案;設立動物譜系員專門負責登記、整理動物譜系資料,依據動物園行業的種群發展規劃,制定本單位的動物種群發展計劃。住建部將根據各地開展專項檢查的實際情況進行重點抽查,并把動物園規劃、建設、管理情況納入國家園林城市考核和復查內容。另外,今年8月初,國家林業局發布《進一步規范野生動物觀賞展演行為》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野生動物與觀眾零距離接觸、虐待性表演、違規經營野生動物產品等不當行為,停止低俗廣告。同時,從7月30日起至12月31日,各地暫停受理以觀賞展演為目的,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馴養、繁殖、種源引進的申請。林業部門的《通知》只針對表演方式,住建部的《意見》更為嚴厲,要求徹底停止動物表演項目,讓動物園回歸公益屬性。
熱議
贊:動物表演是對動物的摧殘
住建部出臺《意見》后,引來了不少動物保護組織和個人的支持。暨南大學的渠同學表示十分支持這一政策:“動物本來就應該保持自己的天性,而不是被人類驅動著去賺錢。我本身就不愛看動物表演,那是對動物的摧殘。真正愛護動物、關愛動物的人,是不會因為取消了動物表演就不去動物園了。”
記者了解到,《意見》一經網站轉發,也引來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支持。有網友表示:“驅趕動物去進行商業表演,甚至逼迫動物表演危險動作,這是典型的見利忘義。動物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善待動物就是善待人類自己。所以住建部叫停動物表演,規范動物園管理,是一項保護動物的重要舉措。”
不過也有投贊成票卻仍擔心的市民。劉小姐表示,雖然自己很喜歡看動物表演,但是如果叫停表演真的是從愛護動物的角度出發的話,她還是會投贊成票,“我覺得它們在訓練時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馴獸師的呵斥打罵,想想都于心不忍。”但她也表示了擔憂:如果節目真的被叫停,那些馴獸師該怎么辦?沒有了表演收入,動物的飲食起居會不會受影響?
彈:沒有表演逛動物園沒意思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遇到更多的是人們對這份《意見》可行性的質疑。在廣州讀大學的侯同學表示,沒有動物表演,去動物園的價值就不大了,適當的動物表演,是讓動物展現其本身的技能,同時也能讓游客感受到快樂的事情,如果這樣的表演沒有了,去逛動物園就會大打折扣。孫先生也認為,動物不表演,在籠子里睡覺也不利于健康,一些對動物無害的項目還是可以表演的。
有市民同時也表示,自己帶孩子到動物園觀看動物表演,多與動物交流,就是希望孩子更立體地認識動物及其特性,培養她的愛心與增長見識。此外在看表演的同時還能啟發孩子的潛能“你看動物都能做那么復雜的動作,人的潛能是不是應該更大呢?”此外,對于人們關注的馴獸屬于虐待動物的行為,不少馴獸師日前一經透過媒體進行澄清。一般馴獸師對自己節目的合作動物感情都還挺好的,不建立一定的溝通和信任肯定不能很好地馴獸。馴獸和虐待動物還是要區分一下,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很多市民都認為對于動物表演叫停與否不能一刀切,一些動物表演既能吸引游客,也不違反動物福利,如果全部叫停,那么會使動物園變得“死氣沉沉”,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項目應該保留。有一位教師網友這樣表示:“如果采用鞭打、虐待動物的方式進行表演,就應該立刻叫停。但停止野生動物與觀眾零距離接觸在我看來可以類別,比如不允許接觸危險性動物,但是可以接觸例如小海豚、小猩猩等可愛動物,因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增加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
問題
疑問一:為什么只叫停動物園?
記者發現,《意見》中的規定,只針對動物園,而其他不屬于動物園內的動物表演,則不受此影響。
廣州海洋館方面早前接受采訪時,已經明確表示《意見》不會影響到海洋館的正常經營活動。對此,有業內人士質疑,動物園的生存空間本身已經比較困難,僅靠關在籠子里的動物觀賞收入,根本不足以維持日常運營,這樣叫停的尷尬在于,為什么只叫停動物園內的表演,非動物園的表演卻可以不受制約?這到底是為什么?如果出于對動物的保護,那么就應該統一叫停而不僅僅限于動物園。
疑問二:商業性表演就不禁止?
有業內人士分析,《意見》中所禁止的動物表演,強調公益性質,強調不要租賃、承包、推向市場,另一方面,公益性的動物表演可以保留,營利性的表演需要取締。專家認為,為什么會有雙重標準?公益性動物表演難道不會出現虐待動物的情況?另一個雙重標準也讓人納悶,眾所周知,看過馬戲的人都可以很直觀感受到,馬戲團里面的動物表演,不僅更復雜更有虐待動物的可能,但是因為這些并不屬于動物園管轄,就不受《意見》的制約?雙重標準讓人難以確定這一《意見》的出臺是不是為了保護動物。
疑問三:為何沒有公開征求意見?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無論是贊成者還是反對者,對住建部出臺這一《意見》都感到非常突然,就像一下子就出來了,之前根本沒有過心理準備。“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有這方面的條例,也沒有聽說過住建部有就此《意見》公開征求公眾的意見,而且這份《意見》作為強制性措施,應該提前讓公眾知曉并參與討論。有專家則指出,這種涉及全國性的禁止性規定應該由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發布,并且要事先征求意見并聽證,現在這個《意見》在程序上是沒有依據的,也沒有這個權限,很明顯涉嫌越權。
專家
動物表演要分類
不能“一刀切”
資深旅游界人士勞毅波表示,一方面,由于利益的驅動,人們訓練動物賺錢;另一方面,動物表演賺錢后也養活了動物園。《意見》的出發點是好的,可以推動人們對動物的關注,更加關愛動物。但是相對應的是,財政方面是否有相應的支出來對動物進行妥善安置,保護其種群的發展?對因財政緊張而辦不下去的動物園是否有什么措施來收容動物?不能僅僅是“不允許”、“不準”,而是要考慮到因此帶來的后果,提出解決辦法。
他認為,應對動物表演進行分類,而不是“一刀切”。對動物沒有什么傷害的可以保留,像海豚、靈長類動物、貓狗小鳥這樣相對比較聰明的動物,對它們進行一些不會受到傷害的訓練,可以激發孩子親近大自然。但會傷害動物、讓動物感到害怕的表演,例如拔掉猛獸的牙齒、指甲,拔掉毒蛇的毒牙以此迫使它們聽話、老虎鉆火圈這樣的就必須禁止。
動物表演的樂趣可以引導大人、小孩對美好的向往,但是也不能違背動物的意愿。這個比較難界定什么是對動物好的什么是它們不愿意的,那就可以把一些公認的比較惡劣的行為列出來,明令禁止。如果一定要執行“一刀切”,那就完全和國際接軌,看看“文明國度”里動物表演都是怎樣的,借鑒過來。
現在動物表演可能還占動物園收入中比較重要的部分,但已經被明令禁止了,就從別的方面下工夫。比如培養人們觀念的轉變,由對動物單純的喜愛,到對地球生物的了解,只有加深了了解,才會真正去關愛動物。那就可以設立一些收費的培訓課程之類的,讓人們多了解動物,通過這樣的保護動物的項目來吸引人們,從而彌補動物表演取消的損失。這個只靠動物園本身是肯定不行的,政府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財政補貼,減少動物園的損失,這樣才能讓動物園的公益性更加的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