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每3天發現1新物種
2010-11-04 來源:文匯報
本報訊
這份名為“活著的亞馬遜!1999-2009十年間的發現”的報告列出的新物種包括637種植物、257種魚類、216種兩棲動物、55種爬行動物、16種鳥類和39種哺乳動物。WWF“亞馬遜生命力項目”負責人弗朗西斯科·魯伊斯表示,這一獨特的地區有許多東西值得人類學習,它提醒我們如果不改變發展觀、不積極適應氣候變化,我們將會失去些什么。
魯伊斯的擔心并非多余。盡管亞馬遜大部分地區仍維持著原狀,但威脅正在迅速增加。過去的50年間,人類毀壞了亞馬遜至少17%的熱帶雨林,比整個委內瑞拉的面積還要大,相當于兩個西班牙的面積。
引起這種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肉類、大豆、生物燃料國際和區域市場的擴大,以及對土地毫無節制的需求。據估計,亞馬遜80%的森林砍伐區被養牛場占據。除此之外,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也對亞馬遜產生了沖擊。
亞馬遜森林不僅擁有世界上最突出的生物多樣性,還儲存了900億至1400億噸的碳。伴隨森林的消失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其中一部分碳“揮發”進入大氣,加劇了全球變暖,也危害著地球生物。
亞馬遜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和河流,這里居住著世人已知的10%的物種,是600多種陸生和淡水生物的棲息地,包括許多此處特有的和瀕危的動植物。而從河水入海量來看,亞馬遜河兩小時的排水量即可滿足紐約市750萬人口一整年的淡水需求。
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三千萬的人口依靠亞馬遜的資源和服務生存,許多居住在北美和歐洲的人也會受到亞馬遜氣候的影響,保護亞馬遜迫在眉睫。眼下,亞馬遜所在國家為保護亞馬遜物種和棲息地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有些正在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的與會政府進行評估,其中包括對土地和資源的使用權和保有權進行規劃;對農業和畜牧業施行最佳管理;更好地規劃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的發展,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遏制當地文化多樣性的枯竭。
神奇的亞馬遜新物種
●班尼水蚺:2002年發現于玻利維亞,這種4米長的水蚺最初被認為是綠蟒和黃蟒的雜交種,但之后被認定為不同的物種。
●亞馬遜箭毒蛙:頭部呈火焰色,腿部則為水樣圖案,棲息于秘魯潮濕森林的低地里。
●禿鸚哥:它有一個獨特裸羽的頭部,色彩斑斕,人們只在巴西少數地區看見過這種鸚鵡。
●馬德拉河豚:2006年發現于玻利維亞,與亞馬遜河豚相比,馬德拉河豚擁有更多牙齒、更小的頭部以及更小但是更寬、更圓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