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堵車的城市會是什么樣?
在習慣了提前幾個小時起床、換乘多種交通工具、堵車一兩個小時甚至三四個小時才能到達上班地點或下班回家的人來說,這就像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像是無法幻想出細節的奇跡。
4月初,來自深圳的董國良高級工程師向媒體展示了他暢通城市的新模式。
這位研究城市交通幾十年的專家,在新模式里“大膽”預測,將“徹底解決”城市的堵車問題。幾天前,這種新模式剛剛申請國家專利成功。
以棋盤格式重新格式化城市街道
這一新的城市交通模式,將對現在的城市布局重新構建:從城市上空俯瞰,整個城市被分成若干個方格形狀的街區,每個街區的面積為700米×700米,街區與街區之間是四通八達的快速路,整體看來,有點像圍棋棋盤。方格街區的地面第一層修建地面停車庫,所有城區地下不再修建停車庫。
據董國良測算,這種顛覆傳統地下停車庫的做法,將使停車位造價節約30%,每個車位節約兩萬元。同時,停車更加方便,運行費用更低。
“將城市建筑整體向上拉高一層”
在此基礎上,更加“大膽”的設想是,地面停車庫的上面直接建筑高樓大廈、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城市綠地。
有人形象地評價說,“這種全新的構想,等于將現在的城市建筑整體向上拉高一層”。也就是說,車停在地面一層,人生活在地面二層。
這樣的話,整個城市基礎設施都將建立在停車庫所形成的架空平臺上。每個方格街區都修建約占街區面積40%的平臺花園,整個居住環境將大為改善。
“十字路口不再設有紅綠燈”
按照這一新模式,方格街區之間用跨越快速路的人行通道相連。從一個街區到達另一個街區,只需要經過這些人行通道即可,不需要像現在這樣直接穿越汽車通道。這樣一來,就建成了完全不受汽車干擾、遍布全市的花園式步行系統。
分割街區的快速路,僅供汽車使用,十字路口不再設有紅綠燈,只需采用簡單的“十字型”跨線橋或下穿橋:汽車直行和右轉彎暢通無阻,左轉彎則通過街區與街區之間形成的平面立交實行。
董國良說,我國現行的交通模式人車混流,屬于混合型交通,城市空間錯位嚴重。“人與車的沖突”和“車與車的沖突”導致“人的運行效率”和“車的運行效率”都不高,堵車成為家常便飯,交通事故也時常發生。而新模式將徹底實現人車分流。新模式采用沒有紅綠燈、棋盤式的城市交通快速路系統。根據測算,道路通行能力提高5至8倍,平均車速提高至每小時70公里。由于取消紅綠燈,汽車連續行駛,百公里車均耗油將降低45%左右。
據介紹,新模式帶來的好處還在于:城市緊湊,實現公交優先和步行優先的原則,降低了人們對私家車的依賴程度,人們出行將更愿意選擇步行。
“每年節約燃油1億噸以上”“全國累計節約60萬億元”
董國良說,綜合這些因素,車均油耗降低至原來的1/6左右。以2020年全國1.5億輛汽車計算,按目前汽車油耗水平,每年節約燃油1億噸以上。由于集約型城市土地的利用,使得出行時間、道路投資、市政管線投資、交通管理、交通事故損失等費用均約同比例下降。初步估計,在我國城市化、機動化全過程中,一個300萬人的城市累計可節約2000多億元,全國累計可節約60萬億元左右。
“已有城市按這種模式進行了工程設計”
新模式建新城沒有問題,但對于老城區如何發揮作用?
董國良給出了三種方案:
第一種是分三步治理老城區,先逐步實現全路網快速化,接著建設人車分離的步行系統,再建設足夠的停車位。
第二種是保護老城區的歷史風貌,按新模式建設緊湊型新城區。
第三種就是將兩種方案結合進行。
對于北京老城區,董國良給出了翔實數據。他認為,北京只要投資400億元修建3000公里架空人行道、800座跨線橋,經過3年左右改造,就有望基本解決交通擁堵和停車困難。他還提議,在北京東部劃出20×20公里的地域,建設600萬人口的緊湊暢通新城。
董國良提供的相關資料還顯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召開的兩次高層研討會會議紀要,都曾肯定新模式“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擁堵、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等制約汽車產業發展的問題”,并指出“爭取在新建城區或改造老城區方面進行試點,取得經驗后逐步推廣。”
雖然這種模式還沒有經過實踐檢驗,但董國良透露,目前我國已有部分城市按照這種模式,進行了工程設計,馬上就要投入建設。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