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大學校園浪費現象相當普遍這一問題,今年3月,武漢科技大學的15名學生組成調查組,著手調查學校食堂的浪費情況。其結果讓他們嚇了一大跳:該校南園餐廳每天有11桶到14桶剩飯菜被倒掉,據此估算,該食堂一年倒掉的飯菜價值上百萬元。心情不好、飯菜質量差或不合口味、“怕被別人笑吃得太干凈”等成了一些學生浪費飯菜的理由。(《中國青年報》4月9日)
一個食堂一年倒掉的飯菜價值就上百萬元,可想而知,全國的所有高校食堂的浪費情況肯定觸目驚心。在此,筆者無意對大學生們浪費飯菜的理由給予駁斥,因為盡人皆知的道理似乎沒有重復的必要;筆者也無意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大學生們“道德敗壞”——誰敢說自己沒浪費過飯菜?我真正關心的是,為什么我們的食堂中會有“垃圾桶”?
如此一問,肯定惹得很多人發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很多國人眼中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在法國人眼中卻是一個關涉高校治理的大問題。據畢業于巴黎大學、《南風窗》駐歐洲記者熊培云先生所講,他在巴黎的若干大學食堂中從未發現過有“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剩物桌”:吃剩的東西如酸奶、水果等都裝進包里帶走,剩下的面包則放在旁邊的“剩物桌”上,讓他人分享。
“剩物桌”顯然與“垃圾桶”不同。一方面,它為學生們養成勤儉節約的高貴品質提供了一種渠道;而另一方面,它又卓有成效地克制了學生們鋪張浪費的沖動。沒有大義凜然的道德說教,亦沒有聲色俱厲的道德指控,一個小小的“剩物桌”談笑間就把“浪費”變成了“分享”,把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私德問題”,還原成一個零成本的“制度問題”。誰又會拒絕舉手之勞的節約?
我以為,高校食堂乃至全國所有食堂里垃圾成堆,以致浪費狀況觸目驚心,與“垃圾桶”的置放不無關系。因為“垃圾桶”的存在,客觀上教唆了那些投放剩食的人,將手里的食物變成了垃圾。
提倡勤儉是簡單的,指責學生也是容易的,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為勤儉節約習慣的養成創造一個合適的土壤。如此看來,質問為什么我們的食堂中會有“垃圾桶”就不再只是一個笑話。它督促著包括食堂在內的諸多管理者們,揚棄“垃圾桶”理念,把治理浪費引入一個更加合乎人性的制度性框架里。
(來源:《中國青年報》張若漁)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