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禮記·射義》
也許我們遺忘了這樣的時代:當英勇的華夏武士們在黃沙千里的戰場上浴血鏖戰,以強弓勁弩捍衛著華夏民族的驕傲與尊嚴的時候,同樣陽剛的儒子們在桃花夭夭的家園中揖讓而升、挾弓并立,耳畔是《騶虞》勻和有力的鼓點,前方是30丈之外的箭侯,身邊是一冊昭示射義的《禮記》。儒子們舒展衣袖,引弓而發,長箭刺破歷史,呼嘯而來......
那是一個文人投筆即能從戎、儒生不是懦夫的雄健時代。剛毅、優雅、仁德、禮讓,冷兵器時代的殘酷戰爭工具,被我們的祖先射向了潰逃的敵人,也射向了華夏民族的內心。有道德的教化、有禮樂的熏陶、有體育的錘煉、有競爭的引導......華夏射禮,傾注了數千年華夏禮樂文明內涵的真正的“弓道”。
丙戌年三月十二,2006年4月9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諸子百家園。
神秘的華夏“六藝”之一,射禮,在消失了數百年之后,再現公眾視野。這不是單純的表演和展示,它預示著,從今天起,射禮,重新成為人們修身養性、立德正己的常習禮儀的時代就要開始了。
本次人大射禮,以鄉射為底本,依據條件而增減損益。畢竟,華夏兒女有數百年沒有撫摸過祖先留下的弓箭了,艱辛的準備,笨拙的嘗試,但是,我們的心意是真誠的,復興的愿望是堅定的。射禮,必將與華夏衣冠禮樂文明的復興一起,重新回歸我們歷久彌新的偉大華夏。
在本次鄉射禮之后,我們將適時策劃組織更易實現的實踐型射禮的研習活動,全面實踐各種類型的射禮復興方案,歡迎廣大網友關注并積極參與,讓我們一起,共同繼承這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共同探求復興射禮的有效道路。
人大諸子百家園射禮
參禮者步入校園,射禮就要開始了。
射禮現場,行禮前自由練習。射禮本為所謂的“陽禮”,不允許女子參加,但是我們認為,復興不是復古,女孩子也可以參與這樣有益的傳統禮儀和人文體育活動。
英姿颯爽的漢家姑娘
這就是射禮舉行的地方,中國人民大學諸子百家園。從名字到環境,都很適合儒家“六藝”之一射禮的研習
|
射禮要求行禮者,需內志正、外體直。雖還未引弓,但比試其實已經開始了。
在射前的飲酒禮和第三番射的環節,需要樂工演奏詩經音樂。出任樂工的同學,雖然條件簡陋,但也一絲不茍
射禮重現華夏,引來眾多年輕的同學和媒體記者好奇的目光。我們相信,若干年后,許多人都會把射禮作為一種常習常新的民族禮儀。
賓至。相揖而入。然后參禮者行獻、酢、酬的飲酒禮。此處取其意,代以茶。
獲者倚旌示意之后,司射做示范,稱為“誘射”。笑非或許是連日勞累加之緊張,首箭脫落未能射出。但是沒有關系,調整了一下情緒,第二箭順利射向侯(靶)位。
射禮需進行三番射,一番射為習射不計成績,二番射即正式比賽,三番射在此基礎上伴以音樂,要求射者必須依節奏比射。射者兩人一組為耦,分別稱上耦、次耦、下耦。每人每輪需射出四支箭。下圖為上耦兩位男生。左為上射、右為下射。很可惜,畢竟華夏男子近千年儒弱,兩位男生首輪未能射中。這也就更加說明了射禮研習的重要。
次耦
次耦的上射,來自人大的女孩徐怡平是第一個將箭射中靶位的射手。
下耦
二三番射時,主與賓也組合成耦參加比賽,稱為主賓耦。
在樂工奏出的《采蘩》的音樂節奏中,射禮進入了第三番射的高潮。
射禮各番射的過程中,有嚴謹細致的禮節。射手、耦與耦,耦與賓主,都需彼此敬讓。所謂“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射禮倡導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講究謙和、禮讓、莊重,提倡“發而不中、反求諸己”,重視人的道德自省。射禮本質上是一種健康道德的巧妙導引方式,是華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禮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貴的人文實踐成果。
二三番射,敗者喝罰酒。意在促進對自身技能、德行的反思與內省。比賽結束,是射禮的尾聲,旅酬。取其義,參禮者相互敬茶。至此,射禮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