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2.5億,坎兒井可增壽百年
“瀕臨消失的坎兒井將逐漸復活。”談及這個話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坎兒井研究會秘書長吾甫爾·努爾丁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
這位全國知名的坎兒井研究專家告訴記者,期盼多年的坎兒井保護工作今春已全面啟動,第一批數額達2000萬元的維修資金已經下撥。根據自治區發改委批復的《新疆坎兒井保護利用規劃報告》,9年內新疆將投資2.5億元人民幣,對這一“地下萬里長城”進行全面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部竣工后,現有坎兒井100年內將不會再有大的問題。也就是說:坎兒井至少增壽100年。
■年均減少23條,20年后坎兒井將全部干涸
坎兒井和廣西的靈渠、四川的都江堰并列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它是新疆人民根據本地自然條件、水文地質特點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地下水利工程設施。新疆南部一些地區年均降雨量只有幾十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達兩三千毫米。來自山巒的冰雪融水,如果在地表流淌,很快將蒸發殆盡。而坎兒井通過地下暗渠輸水,可有效避免蒸發。此外,豎井、澇壩與暗渠相配套,不用提水工具,就可以引取上游埋深幾十米、甚至一百多米的地下潛流,進行自流灌溉。
坎兒井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吐魯番和哈密地區。長期以來,它一直是當地發展農牧業生產和解決人畜飲水的主要水源。史料記載,坎兒井鼎盛時總長度曾達5000多公里。然而,自上世紀始,隨著新的灌溉手段的出現,坎兒井日漸式微。尤其是近些年,人口激增和墾荒,導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坎兒井衰減加劇:從上世紀50年代末的1784條銳減到目前的404條,干涸和消失的坎兒井竟有1300多條,平均每年減少23條。專家認為,照此速度,20年后坎兒井將全部干涸。
■9年后,480條坎兒井全面保護,100年不用維護
坎兒井的命運牽動著國人的心。為了拯救這一瀕臨消失的“活文物”,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廳采取了許多措施:家底不清,是坎兒井衰減加劇的因素之一——長期以來,從沒有人或機構為坎兒井建過檔案,致使坎兒井的利用率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坎兒井坍塌后因得不到及時搶修而廢棄。從2002年10月開始,自治區水利廳采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始對全區坎兒井進行水文和人文歷史的系統普查,為每條坎兒井建立內容翔實的檔案,內容包括坎兒井的原名、現名、位置、類型、長度、寬度、開挖歷史、施工工藝、控灌面積、水溫、水質、電導率、水文地質構造、坎兒井與周圍其他水源的影響關系、坍塌滲漏情況和采取的措施、水量變化原因等。
摸清了家底,就為坎兒井的系統修復奠定了基礎。吾甫爾·努爾丁告訴記者:“按照《新疆坎兒井保護利用規劃報告》,修復坎兒井將分兩步走。前3年,由國家投入6000萬元,自治區投入3000萬元,對亟待搶救的250條坎兒井進行系統維修加固。這種維修加固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暗渠進行襯砌,明渠、出水龍口進行防滲處理,豎井進行工程加固,水源地進行拓展延伸并維修加固。第二期的重點是,對115條條件較好的坎兒井進行常規性維護,對89條已經干涸但仍有搶救價值的進行疏浚過流。最終目標是,9年后全區480條坎兒井將得到全面保護。如果不出現地震等不可抗拒因素,這些坎兒井100年內將不用再進行大的維護。”
■修復坎兒井功在當代、澤被后世
有沒有必要下這么大的本錢保護坎兒井?一直以來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用現代灌溉理論看,坎兒井灌溉方式較為粗放,尤其在非灌溉季節,坎兒井的水因不能控制,白白流走,造成浪費。因此,投巨資保護坎兒井不如挖機井或發展滴灌、噴灌來得實惠。即使保護,保留十條八條供人們當文物“瞻仰”即可。
吾甫爾·努爾丁則認為,坎兒井是新疆綠洲文明的象征。其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均不可替代。表面上看坎兒井常流水是一種浪費,但就實質而論,常流水對維系吐魯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的生態均衡,具有積極意義。
南疆的地形呈階梯狀,在這個階梯水滲入地下,到下一階梯它又流出變成地表水。而一味地挖機井只能使地下水位下降越來越嚴重,最終逃不脫沙進人退的悲劇。
吾甫爾·努爾丁說:“此次的坎兒井修復,是一項功在當代、澤被后世的德政工程。不過,要使這項工程發揮出最大效能,還須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們說坎兒井修復后可增壽100年,前提是生態環境沒有遭到進一步破壞。如果一方面投巨資保護坎兒井,另一方面又不顧水資源的承載力大肆墾荒,地下水位將越降越深,坎兒井的水源地也將破壞,那么,修復成果必然會大打折扣。”
據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坎兒井水源地保護的立法工作,也已納入了有關部門的工作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