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 今年4月26日至6月6日,在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所管轄的白馬河保護站倒兌溝,連續發現4只大熊貓尸體,引起了管理局以及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些大熊貓是屬于自然死亡,還是非自然死亡呢?經過大量現場巡查和對死亡大熊貓尸體進行檢驗后,近日,國家林業局正式對外公布這四只大熊貓屬于自然死亡。本報記者于12月18日趕赴白馬河保護站倒兌溝大熊貓死亡現場,對這一備受國人關注的事件進行了全面調查采訪。
“國寶”尸體驚現山溝
2005年4月26日中午時分,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白馬河保護站迭部寨護林員班富生的妹妹班菊連進山挖藥途中,在文縣鐵樓藏族自治鄉迭部寨村倒兌溝的杠頭溝中,發現溪水中臥著一只大熊貓,走近一看,發現這只大熊貓已經死亡。她立即跑回家將情況告訴給了哥哥。班富生得知消息后,立即將情況報告給白馬河保護站值班人員,值班人員在給管理局匯報的同時,與科研管理科下鄉的幾名同志緊急召開會議進行研究并派人趕赴大熊貓死亡現場。4月27日,管理局緊急決定由繁殖中心、科研管理科、白馬河保護站和森林公安人員趕往現場進行調查,在未發現槍傷和其它器械傷后,27日下午將大熊貓尸體運回管理局。28日由繁殖中心、科研管理科和管理局搶救辦公室技術人員解剖尸體,對大熊貓死因做進一步調查。
痛失四只“國寶”
大熊貓尸體的發現,引起了管理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在調查死因的同時,該局組織全局職工共60多人,在保護區內展開全面巡查,特別是對白馬河區域內進行了地毯式清查。
5月25日中午,白馬河保護站迭部寨護林員在轄區鐵樓藏族自治鄉迭部寨村的杠頭溝內發現第二具大熊貓尸體,管理局立即組織科研管理科和森林公安人員趕往出事現場進行了調查,未發現槍傷和其它器械傷后,當天將大熊貓尸體運回管理局,由科研技術人員對尸體進行解剖。
6月1日,巡護人員在倒兌溝杜家店發現第三具大熊貓尸體,6月6日,管理局組織巡查人員在倒兌溝一帶集中巡護時,在迭部寨馮家溝發現第四具大熊貓尸體,管理局先后組織科研技術人員和森林公安人員對大熊貓尸體進行了現場勘驗和進一步的調查,也沒有發現槍傷及其它器械傷。之后,在管理局工作人員幾個月的全面巡查中,再未發現大熊貓尸體。
“死者”均為雄性
管理局科研人員經過初步現場勘驗和對大熊貓尸體解剖并將部分組織化驗后得出的結論是:死亡的4只大熊貓均為雄性。第一只死亡大熊貓年齡在10歲左右,體重122公斤,死亡地點在白馬河支流杠頭溝的溪流中,距溝口約3公里,海拔2275米,生存環境類型屬于針闊混交林,林下缺苞箭竹生長良好。根據大熊貓尸體檢驗及現場勘驗結果,排除了其它動物和人為傷害致死因素。
第二只大熊貓,死亡在倒兌溝的杠頭溝中,距溝口約0.5公里、海拔2000米的溪流邊,生存環境為闊葉林,有竹子生長。尸體檢驗,該熊貓體重52公斤,體形瘦弱,屬嚴重營養不良,根據耳廓破損和牙齒磨損狀況,估計年齡在25歲左右。該熊貓在死亡之前已經停食,體內各器官已有一定程度萎縮,體內無脂肪儲存,估計為營養消耗殆盡而死。是由于營養不良、年老體弱而引起的死亡。
第三只大熊貓,死亡在倒兌溝主溝杜家店、海拔2450米的溝邊,生存環境類型為針闊混交林,有竹子生長。尸體已經重度腐爛,尸體檢驗和解剖無法進行。估計該大熊貓死亡時間不超過一周。
第四只大熊貓,尸體位于馮家溝海拔2385米的小溝邊,離正溝水源僅有6米,小溝里有水流出,屬于闊混交林的最低邊緣,陰坡箭竹生長良好。大熊貓體長120厘米,體寬52厘米,體表無外傷。從腐爛程度判斷,此大熊貓死亡時間不超過一周。
根據管理局歷來巡查監測情況,在如此短的時間和如此小的范圍內,連續發現4具大熊貓尸體,實屬少見,加上死因一時難以斷定,管理局于6月17日將調查的詳細情況,及時全面上報國家林業局。(本報記者宋維國 田蹊)
勘驗:屬于正常“生老病死”
由于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的瀕危動物,它們的死亡理所當然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大熊貓死亡的原因,人們更是關注。那么,在白馬河保護站轄區內發現的這4只死亡的大熊貓究竟是因何死亡的呢?國家林業局的結論是:自然死亡。
全面排除人為所害
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張可榮局長向記者介紹,野外大熊貓的死亡,引起了管理局的高度重視,在先后進行的3次大規模調查中,工作人員對倒兌溝、迭部寨、寨柯橋、李子壩和陽尕山等5個自然村的村民進行了走訪以及根據大熊貓死亡現場的勘驗表明,首先排除了人為致死的可能。因為,死亡大熊貓的周圍沒有人類活動的任何痕跡,大熊貓身上也沒有槍傷和其它器械傷。其次,根據對死亡大熊貓臟器組織的檢驗表明,大熊貓也沒有中毒等死亡的任何癥狀和跡象,因此,人為獵殺致死的可能完全排除。
并非交配爭斗致死
有人疑問,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大熊貓的發情交配期,在殘酷的爭斗后,失敗者是否因心情“郁悶”或者“失戀”等情緒原因,而以“絕食”等方式自殘致死呢?
就這一疑問,管理局范文安副局長科學地解釋說,自然界動物爭奪交配權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大熊貓也不例外。雖然此次發現死亡的大熊貓身體上也有爭奪打斗時的抓咬傷痕,但這些傷都不能導致死亡,更何況,大熊貓爭奪交配權失敗后,會安靜地走開,它們不會因為爭斗失敗而“自尋死路”,目前至少還沒有發現一例,因此交配爭斗致死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死亡與竹開花無關
今年1月份,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部分地區,作為大熊貓主食的竹子出現了大面積開花的情況,本報也曾進行了報道。得知大熊貓死亡的消息,首先有人認為這可能與竹子開花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情況究竟如何呢?
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張可榮局長向記者介紹,根據現場環境的兩次集中巡護監測與社區排查表明,白馬河保護站轄區缺苞箭竹生長良好,無竹子開花情況,大熊貓食源充足,初步排除竹子開花枯死導致食物短缺而使大熊貓死亡的原因。在發現大熊貓尸體的倒兌溝及其周邊地區無開礦污染,林區內的水均為流動水源,人畜都在飲用,未發現中毒現象。調查表明,大熊貓死亡地點周圍的箭竹雖然曾有過開花的情況,但大熊貓食用竹種目前生長狀況良好,對大熊貓的取食沒有構成任何威脅,從全保護區來看,竹子開花的面積占12.2%,至今沒有明顯擴大的趨勢。可以肯定地說,死亡的大熊貓與箭竹開花沒有關系。
勘驗證實自然死亡
那么這4只大熊貓究竟是因何而死呢?據張可榮局長介紹,國家林業局收到管理局的報告后,由保護司負責人親自帶隊,帶領有關專家立即趕到白馬河保護站事發現場,經過大量的調查取證和現場勘驗后,確定死亡的4只大熊貓除一只年齡在10歲左右外,其余3只的年齡都在25歲以上(相當于人類的100歲),它們的死亡都屬于正常的自然死亡。只不過,以往的自然死亡由于科技和管理手段的落后未能發現,而此次自然死亡的大熊貓之所以被及時發現,也正是保護區工作進步的結果。對自然界任何野生動物的自然死亡,人類是不能也無法干預的。(本報記者宋維國 田蹊)
死亡的4只大熊貓尸體被及時發現,說明了保護區對大熊貓保護力度的加大和工作效率、管理措施的提高。通過此次事件進行的全面巡查表明,保護區內大熊貓種群生長不僅十分穩定,其數量增長也十分明顯。
目前,在大熊貓活動主要區域,人類活動對大熊貓造成的影響已基本結束。國家有關部門正籌備在白水江保護區建立野外研究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
現場踏訪 “國寶”糞便清晰可辨
12月20日早晨,在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科楊科長的帶領下,我們驅車沿著一條崎嶇的山路來到文縣鐵樓藏族自治鄉寨柯橋村迭部寨社,這里是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白馬河保護站轄區大熊貓活動的主區域。在村民班富生(也是保護站護林員)家小憩后,我們在楊科長和保護站公安民警許穎的帶領下,開始徒步進山,向倒兌溝、杠頭溝前進,當天下午3時40分,我們到達杠頭溝第一只大熊貓死亡的地點——陰山坡半山腰下的一條小溪邊,這里已經被積雪覆蓋,但在大熊貓死亡的地點,刨開積雪,大熊貓的糞便和脫落的體毛依然清晰可辨,翠綠箭在山間迎風搖曳,這里的地形陡峭險峻,我們在此行走十分困難。現場踏訪結束后,我們于5時40分返回迭部寨班富生家。聞訊趕來的村民們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為保護大熊貓所做的事情。
村民們告訴記者,自從保護區成立以來,班富生家作為當時保護區的第一個臨時養護站并成功搶救養護了第一只大熊貓“文文”后,這里的村民就認識到了保護大熊貓的重要性,不僅主動配合保護區工作,還自發地與保護區工作人員一道經常上山巡查。砍伐、打獵、放牧等行為在村里已經徹底杜絕,保護大熊貓的意識已經深入到每一個村民的心中。
專家察看 食用竹子生長良好
由于大雪封山,其他幾只大熊貓死亡的現場我們無法到達,因此,20日晚9時許,我們返回文縣。
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張可榮局長告訴記者,國家林業局負責人和有關專家此次到達現場調查后認為,保護區能及時發現屬于自然死亡的大熊貓,這與多年來管理工作的不斷規范化、管理手段的進一步現代化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化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經過專家現場察看,在保護區內大熊貓可食用竹子生長態勢良好,周圍環境是目前大熊貓棲息地中原始狀態保護和恢復最好的大熊貓棲息地。而美國內政部魚和野生動物保護局副局長詹姆斯來到白水江保護區考察后也深感驚訝地說,想不到這里竟然還保存著一片如此好的原始狀態的大熊貓棲息地,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
足跡表明 大熊貓數量穩中見增
記者了解到,從此次發現大熊貓尸體開始,工作人員在白水江保護區開展了全面的巡查工作,與2000年進行的第三次全國大熊貓普查相比,僅在白馬河流域調查的68條線路中,就有48條線路有大熊貓大量活動的痕跡,且活動十分頻繁。而在白馬河保護區的邱家壩以馴養繁殖中心為圓心的數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普查過的36條線路中,全部發現了大熊貓活動的痕跡,有的地方距離保護站職工駐地步行僅僅需要半個小時。這說明,在此區域大熊貓的種群和數量不僅穩定,而且有明顯的增多,這些都與近年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擴大大熊貓棲息地、加大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以及加大保護區巡查監測密度和深度等都有極大的關系。
今年11月初,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再次組織人員,由局領導帶隊,分4個小組,采用社區訪問等方法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調查,至12月15日,外業作業已全面完成,現正在進行內業的整理、數據錄入和分析等工作,管理局將根據結論對今冬明春大熊貓的保護工作提出新的計劃和方法,以保證大熊貓安全越冬。
社區共管 杜絕人為影響大熊貓
大熊貓保護工作之所以能有喜人的成果,關鍵還在于管理局社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張可榮局長告訴記者,其實真正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威脅的不是其他,而是人類本身,因此大熊貓保護關鍵在于管好人。為了減少和杜絕人為活動對大熊貓的影響,近年來,保護區在李子壩等地開展了大量的社區工作,幫助轄區村民進行節能改灶,大量減少木材的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在李子壩、迭部寨等主要大熊貓活動區域,山間人行小路已經被荒草覆蓋,人們不再主動進山砍伐,不再從事與保護工作不一致的活動。這里已經成為了社區共管成功的范例和典型,并正在其他區域全面推廣,人類活動對大熊貓造成的影響也基本結束了。國家有關部門正籌備在白水江保護區建立野外研究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