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黃勇) 江蘇的“腎”———濕地在日益萎縮。江蘇省林業局歷時一年,于近日摸清了全省濕地的底細。調查顯示,目前江蘇省共有濕地399.8萬公頃,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9%,是全國濕地資源的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然而這一面積比前幾年調查的436.5萬公頃大為縮減。專家呼吁,保護江蘇濕地已刻不容緩!
曾“半壁河山”是濕地
濕地具有多功能的獨特生態系統,如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水土流失、降解污染物等,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人類生存環境資本,被稱為“地球之腎”和“天然蓄水庫”。江蘇自古就是全國濕地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擁有全國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澤湖及由中小型湖泊組成的湖泊濕地,也有長江、淮河等組成的河流濕地。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江蘇先民已在江灘濕地上從事農牧業生產。
21世紀初的一項調查顯示,江蘇省各種類型的濕地面積達436.5萬公頃,占江蘇全省國土總面積的42.5%。
吸引多種瀕危鳥獸“定居”
省林業局歷經一年完成的全省濕地最新調查顯示,江蘇目前濕地總面積已降為399.8萬公頃。
濕地吸引了大量的野生動物在江蘇“定居”,或成為遷徙的重要通道:有分布記錄的鳥類有19目59科共428種24個亞種,濕地鳥類有334種,屬于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就有60余種。江蘇省近海與海岸濕地已經成為東北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為丹頂鶴、黑嘴鷗等國際瀕危鳥類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地或越冬地。江蘇省內濕地哺乳動物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種類共有15種,其中包括麋鹿、中華白海豚等國家I級保護種類和水獺、獐、江豚等12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
專家:應對專用濕地說不
省林業局相關專家分析,“濕地大省”江蘇大片的濕地被侵吞和“蠶食”,主要是因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城市不斷擴張,加之長期以來人們對濕地生態價值認識不足,保護管理能力薄弱等諸多原因所致。
該專家呼吁,保護江蘇濕地已刻不容緩!全省各地應認真執行省政府辦公廳年初下發的相關通知,對開發項目占用濕地行為應堅決說“不”:嚴格控制建設和開發項目占用自然濕地,凡列入國際重要濕地或國家重要濕地名錄的,如太湖、洪澤湖、高郵湖、石臼湖和鹽城濱海灘涂核心濕地等一律禁止開墾、占用或隨意改變用途,并要全部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違法開墾、占用或改變濕地用途的,應責令停止,采取各種補救措施,努力恢復濕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態特性。
<<江南時報>> 2005年09月23日 第六版
來源:
人民網-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