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環境未達標 高投入高污染盛行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鄒首民說,首先,“十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未達到預期目標。造紙工業是排放COD的重點行業,草漿造紙是污染水環境的主要原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紙及紙制品需求強勁,產量從2000年的2487萬噸提高到2003年的4849萬噸,2005年預計會超過 5000 萬噸。
其次,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項目的完成情況不理想。截至2005年底,2130項治污工程,完成1378項,僅占總數的65%。完成投資864億元,占總投資的53%。由于工程項目的進展不理想,造成僅有60%的水質監測考核斷面達標,重點流域中僅有淮河流域完成COD削減目標,其余大多差距較大。
此外,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難以滿足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盡管近幾年我國污水處理廠建設在加速,污水處理能力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資金的相對短缺,目前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速度滯后于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發展的增長速度;城市生活污水隨著人口的增加不斷增加,而城市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速度大大滯后于污水處理廠建設速度,導致生活污水收集率不足;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提高緩慢,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化學需氧量控制目標的實現。同時,污水處理收費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污水處理廠的有效運轉。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曲格平說,25年來,中國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環保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經濟計劃指標年年超額完成,但環保指標年年完不成,原因就在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仍在繼續。
片面追求GDP是環境污染重要原因
據人民網報道,環保“十五”計劃的實施效果并不很理想。在“十五”計劃確定的各項指標中,未完成目標控制要求的主要指標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和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和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兩項指標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所反彈。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結果?
鄒首民說,科學發展觀未能得到有效貫徹落實;環境污染治理的歷史欠賬較多,污染事故有所增加;環保機制不健全,監管能力薄弱是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鄒首民稱,首先是科學發展觀未能得到有效貫徹落實。在以GDP為中心的干部考核體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長,甚至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為代價,忽視了環境保護是政府應該履行的基本職責。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導致環境質量惡化。
二是環境污染治理的歷史欠賬較多,污染事故有所增加。“十五”期間,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自2002年末開始,高能耗、高物耗的火電、鋼鐵、建材、有色等行業出現過熱發展的態勢,年平均增長率都在15%以上,但污染治理進程相對緩慢。同時,許多老企業年久失修,設備陳舊、管理不善,污染防治設施存在問題,容易導致污染事故。
三是環保機制不健全,監管能力十分薄弱。環境保護法規不健全、操作性不強、環境執法能力建設投入不足等問題在“十五”期間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法規制定和修訂的進程緩慢,環境違法處罰力度不夠,環境守法意識較差,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
環境污染嚴重 六大頑疾影響百姓生活
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從國家環保總局獲悉,雖然在過去5年,有71%的公眾認為自己所在城市的環境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轉,但是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數據表明,中國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有六大"頑疾"影響著百姓的生活質量。
一是部分城市污染仍然很重。二是部分地區酸雨強度加大。三是地表水中度污染。四是東海赤潮頻發。五是城市道路交通噪聲超標。六是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失控。
(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