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從青藏高原順流而下,匯入東海。每條支流,每個湖泊,包括沿途的每個生靈,都與“母親河”———長江———息息相關。
19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各大高校陸續出現一些環保社團,從最簡單的撿垃圾收廢舊電池做起,大學生志愿者走出校園,開始保護“母親河”之路。
青海湖:羚羊的背影
盡管只看到過一次,而且是遠遠的,但幾頭羚羊模糊的身影,仍讓志愿者們興奮不已。成立于2002年的青海大學綠色空間社是該省第一個大學生環保社團,2004年8月,他們獲得WWF“濕地使者行動”的機會,5名志愿者騎自行車進行環青海湖的濕地考察。
兩天后,他們到了第一站加蕩山,這是社團長期關注的地方,生長著160多只普氏原羚。而這種動物目前全世界僅存300多只。
從學校到這里,距離200多公里。社團曾組織過一次30多人的考察活動,包下學校的一輛車,就花費了1000多元?!皫缀趸ü饬松鐖F幾年積攢的家底,還是騎自行車環保,不過路上要不斷爬坡。”孫春華笑著說。她是考察隊惟一的女隊員。
第二站來到布哈河邊。這是青海湖水系最長的一條河流,湖水的一半來自這里。這是湟魚(裸鯉)出世后回游青海湖的季節,在黑馬河,當一張細密的巨網橫攔斷河面時,志愿者們扯下漁網。
鳥島是最后一站,在這里他們結束此行。這樣的活動對綠色空間社彌足珍貴。2005年的濕地使者項目,改為先活動后競標。來自長江口海濱的上海志愿者,曾經多次登過“中華水塔”三江源。
三江源:水塔之巔
2003年暑期,上海綠色營青海行項目組來到西寧。
從上海一路坐火車到西寧,再坐長途汽車去玉樹。第一次去西部的張繁經歷了泥濘公路上的顛簸,忍受住了高原反應帶來的虛弱。
當時張繁還是上海海運學院機械系的一名本科生。報名參加綠色營青海行項目組,純粹抱著對大山的向往、對草原的好奇、對美的追求,環保只是模糊的概念。
海拔5082米的巴顏喀拉山口,從西寧到這里,汽車走了15個小時。
山口那塊碑已經斑駁不堪,旁邊的經幡在迎風飄動。車子從碑旁呼嘯而過,進入了玉樹州的境內,也進入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包含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全部和海南等州的部分。
自1992年以來,三江源區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受到威脅,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珍稀動物的數量減少。
青海省政府近年來關停了一批金礦。因為開采金礦對植被造成的破壞是速度最快,程度最深,恢復最難的。張繁他們到達青海時,全省還剩下惟一的一家國營開采沙金的企業扎朵金礦。
山諾會:我們的承諾
山諾會成立于1994年4月27日,全稱是北京林業大學科學探險與野外生存協會。漢語便是“山諾”,也有“對大山的承諾”、“高山的諾言”之意,是對北京林業大學“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的綠色辦學理念的一個詮釋。
山諾1994年成立時完全是一個高校野外探險類學生社團組織,到1995年開始山諾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從此山諾走上了以野外生存和環境保護并舉發展的道路。協會以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保護大自然,培養野外生存能力為宗旨,利用專業優勢,為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盡大學生能及之事。
1999年,國家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禁止對天然林的一切砍伐。這一工程在四川率先啟動,山諾人也把目光投向了川西的土地。在四川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老師們的幫助下,這次活動得以展開。隊員們深入林區,走訪各地林業局、森工局,走進林業工作者的生活。
2002年,協會組織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暑期隊伍。其中有三名隊員參加了廈門大學、廣西醫科大學以及西南科技大學的綠色營活動;三支植物科考隊伍,跟隨老師進行甘肅、青海、京郊三地的植物調研;協會還派出了三名同學參加今年的全國大學生綠色營,三名隊員參加“三江源生態環保協會”和“綠網”聯合組辦的“首屆首都大學生支持青藏高原草原生態保護行動”。
湖泊:保護飛禽棲息地
長江進入楚地,湖泊眾多。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由于圍湖造田以及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一些通江湖泊面積劇減,并與長江阻隔,成了阻隔湖泊。
2003年7月,華中農業大學綠色協會的7名濕地使者和帶隊老師,一行8人從鄂州的梁子湖輾轉到武漢新洲區的武湖和漲渡湖,頂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在湖區挨家挨戶做農戶調查,傳播“重建江湖聯系,恢復河流網絡”的理念。
7月底,隊員們來到洪湖岸邊一個叫楊柴湖的村子調查。據當地人介紹,往年一到夏天,這片湖區就會開滿一眼望不到邊的彩蓮和綠荷;而冬天會有大群候鳥遷徙到這塊水域上來,會讓人想起當年“洪湖赤衛隊”所在地。
但近幾年,奇觀難得一見。隊員們表示,湖區需要綜合治理,他們將為此作出持續的努力。
希望入海
江蘇最東端的啟東北支濕地自然保護區———圓陀角村,長江在這里劃上句號。揚州大學綠行社社長顧林林記得,2005年暑假他們到來的時候,村里一位阿姨認為他們是“天使”。晚上,志愿者們還舉行納涼晚會,村里人都興沖沖地來參加。
這里的人們靠海伴江,卻是貧窮的。由于內陸的土壤鹽堿化嚴重,已不再適于種植作物,“棉花又瘦又矮”,一部分人開始走出家門外出打工。
1997年左右,當地政府大力推廣養殖業。
隊員們調查發現:土壤的不斷鹽堿化使種植業受到嚴重影響,致使更多的人放棄種植業轉向養殖業,使養殖業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海水進一步向內陸侵襲,形成惡性循環。
這個村落面臨著發展方向的抉擇難題。
隊員們了解到,當地政府決定將內堤外的所有養殖塘推平,進行復墾,重新種植,以緩解海水倒灌的現象。
當隊員們要離開時,那位阿姨扛著半麻袋自家長的香瓜和一方土走上車———他們曾答應過她給她家土地上的咸土做土樣分析。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