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君畫
提要
解構名著,顛覆正史,戲說人生……一股名著改編的潮流在出版界大肆風行。利益驅動的背后,是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思潮在作祟,是傳統文化和正史教育的缺席。
“西游和尚,行李和馬,路遙途險腳乏,古道西風人渣,夕陽西下,秀逗人在天涯。”這是《西游記》中的詞還是馬致遠的小令?都不是,這是“沙和尚”在《沙僧日記》中的一段自述。
時下,一股名著改編的潮流在出版界大肆風行,即解構名著,顛覆正史,戲說人生,制造流行。這些經典名著既包括中國傳統文學經典如四大名著,現代文學經典如《孔乙己》、《背影》等,也包括革命文藝經典如《林海雪原》、《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沙家浜》等等。在這股改編風里,唐詩宋詞變成打油詩,《西游》被“大話”,《三國》被“水煮”,“慈禧同志”有了所謂的先進事跡,白毛女是一個具有洋學歷的商界巾幗英雄,最終利用自己的商業技巧為父報仇。一些經典作品被改編得面目全非,令人哭笑不得:曹禺《雷雨》中的繁漪和周萍懷孕流產租屋另筑愛巢,阿Q與吳媽談起了戀愛,《荷塘月色》里的“我”居然希望在荷塘看見女孩子洗澡……
名著改編的背后是利益的驅動。為了迎合一些年輕人的叛逆心理,某些出版商不惜制造“暢銷”陷阱,他們瞄準了少不更事的消費群體,不惜把我們五千年文化遺產變成砧板上的“魚肉”,隨意切割、拼接、賤賣,菲薄傳統、顛覆經典成為獲取利益的手段。在這里,白天鵝變成了丑小鴨,流氓變成了時代的弄潮兒,佳篇名句被改成色情詩,宮闈秘事、野史流言儼然成為正史,人們喜愛的經典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變得陌生了、扭曲了,歷史事實被偷梁換柱,人物情節被移花接木,文學經典在這里充其量只是制造賣點的原始材料。
利益驅動的背后是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思潮在作祟。面對被表面物質的充實和發展速度所掩蓋著的焦慮和掙扎,一些生活在虛無狀態的人渴望刺激、渴望荒謬,不再進行深度思考和理性追問,不再有反思生活意義與拷問靈魂的閑暇與平靜。
虛無主義思潮的背后是正史教育和文化傳統教育的缺席。經典,不論是在文字還是在我們的心靈,都是兩個無比神圣的字眼。翻開中國文學史,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無數的文學家創作出許多深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被載入史冊,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著,成為記錄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
然而,近年來,傳統文化和正史教育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被淡漠了。伴隨著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膨脹,一些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決絕態度背叛著與他們有著血脈之親的文化傳統,而且以此為榮。
在這里,我們不能不問:浸淫在解構和顛覆快感中的孩子們會成長為什么樣的一代人?以話語狂歡方式游戲人生的閱讀態度會造就什么樣的文化精神?被篡改的歷史、被荼毒的經典會將我們的未來帶向何方?這些不能不令我們深長思之。
人民日報